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岁月如歌——三代成都“东郊人”的人间至味‖吴雅婷

作者:吴雅婷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9月20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10-10 14:41:56 浏览次数:330 【字体:

岁月如歌

——三代成都“东郊人”的人间至味

吴雅婷

1986年,成都市锦江区三倒拐街修起了几栋7层楼高的新房子。那时,这几栋房子是周围最高的建筑。这一年的春天,王春才一家住进了这里,此后近40年未曾搬迁。如今,这里堆满了关于三线建设和四川工业发展的珍贵资料,为成都留下珍贵的时代记忆,也留下了王春才祖孙三代与成都的人生故事。

今年89岁高龄的王春才是江苏人,作为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原副会长,王春才的女婿、孙子和他一样,将一生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从1955年参加建设大西南筹建784厂算起,王春才与成都东郊开启了近70年的不解情缘。从1964年中央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王春才调到西南局国防工办工作起,成都东郊这片区域就在他和同事们的手里开启了一段奋进变革的历程。从此,“东郊人”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为王春才老人一家三代人生最深刻的烙印、最显赫的勋章。

在近70年的岁月里,这一家人始终与国家、与城市同呼吸,共成长,将一生最火红的奋斗岁月留在了成都。精神如炬,在奋斗的岁月里激情燃烧,这座城市也因有了无数个“王春才”而精彩、而成长;岁月如歌,当一个个家庭与一座城之间数十年相互成就,三代人的人间至味,一个个家庭的平凡日子,总能在城市街巷中激荡、回响……

成都东郊从工业聚集区成为时尚潮玩的代表地

代代传承

“三线精神”生生不息

1955年的夏,时年20岁的王春才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服从学校分配,投身大西南建设。他与180多位同学一起,整整用了17天,从镇江赶到成都的784厂筹建处报到。

在王春才的印象中,当时成都的火车站很简陋,没有公交车,只有几辆三轮车。那时,新中国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前身)将四个电子厂定点在成都东郊。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人才奇缺,这一批年轻人就成为建厂骨干。

王春才带着技术建设队伍常年住在工地上,背水泥、卸木材,尽管很苦很累,但王春才和同事们都秉持着一个信念——“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建设新中国。”1964年,王春才被抽调到西南局国防工办基建规划处工作,投身于三线建设。

身为王春才的女婿,王建平也将一生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在航空工业领域辛勤耕耘。王建平是安徽安庆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汉中某飞机仪表生产厂工作。4年后,王建平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成都611所工作。时光匆匆,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现在已鬓发苍苍。

采访过程中,王建平带着记者来到王春才的书房,他将屋内的6个书柜逐一打开。记者凑近看到,书柜里装满了关于三线建设的资料,每一份文件袋的封面上都清楚地标注着文件内容、时间及地点等相关信息。看着眼前一沓沓摆放整齐的文件,他扶了扶眼镜,动情地说:“这些都是老人家的宝贝,也是我们全家的宝贝啊!”

这些“宝贝”出现在了王春才为三线建设所写的著作里。很久以前,王春才就开始在撰写三线建设相关的著作。现在,由于年事已高,王春才已无法再进行文字资料整理和撰写工作,接力棒交到了王建平手中,“我一定把这项工作好好做下去,把资料整理好,这也是这座城市成长的珍贵记忆。”

王春才老人

燃情岁月

城市辉煌中那些响亮的名字

“我在东郊上班”,曾经让所有“东郊人”骄傲自豪。在沙河之畔,有一片16.8平方公里的区域,老成都人习惯称之为“东郊”。以前,东郊只是一片广袤的田野,田野上点缀着竹林茅舍,沙河在这里静静地流淌。

20世纪50年代,一个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在成都东郊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成都东郊被确定为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以实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成都东郊工业建设由此启动。成都热电厂、成都机车车辆厂、成都制材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相继上马,厂房在成都东郊连片而建。

到20世纪80年代,东郊工业区驻扎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百余家,工业比重一度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6%。工业发展红红火火,给城市注入了蓬勃活力。

王建平来到成都后,经人介绍与王春才的女儿王爱茹结缘。王爱茹在东郊长大,自然而然地,王建平成为东郊的“常客”。回望那段岁月,“东郊女婿”王建平至今印象深刻。“当时一个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工厂里有宿舍、食堂、学校、医院、图书室和灯光球场等基础设施,厂区附近还有商场和电影院,大家的日常生活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过得简单幸福。”

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东郊工业的繁荣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顶峰。当时在这片跨越锦江、成华两区,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1990年,东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4%。红光厂、国光厂、亚光厂、宏明厂、前锋厂……这些响亮的名字,共同书写了成都工业的辉煌篇章。

东郊蝶变

融入旧时光的新发展

如今,王春才一家人早已搬离了东郊。王春才夫妇一直住在三倒拐街的老房子里,王建平、王爱茹夫妇俩则搬进了位于武侯祠大街的一幢电梯公寓,而他们的孩子传承父辈志向,依然从事国防建设工作,在成都工作生活。祖孙三代,在成都的不同角落里,见证着、参与着城市的生长与变迁。

曾经,东郊许多工厂的名字都以数字代称,“东郊人”也习惯了用信箱代码指代自己当初工作的工厂,上百个代码下面串起了无数个天南海北的家庭。现在,许多“东郊人”不再居住工作在东郊区域,但当彼此谈及过往共同的数字时,总是格外亲切,他们会时不时相约,一起回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每次回去,他们总是能惊喜地发现一些变化。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百余家东郊企业和工厂逐步搬迁,没有迁走的旧厂房作为工业遗址保留下来,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原来的成都机车车辆厂厂房变成了中车·共享城,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成为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禾创药业仓库被改造成为完美文创公园,107仓库成为萌想星球·107文创产业园,二仙桥铁路站台摇身一变成为二仙桥公园……在历史传承的脉络中,成都东郊从工业聚集区成为时尚休闲潮玩的代表地,以崭新的姿态,再一次为城市绘就发展新图景。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东郊记忆人流如织,再度迎来客流井喷。园区共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3%。在红砖白字的“成都墙”前,天南海北的人们排队合影。园区里依旧高耸入云的烟囱,与潮店潮展相互映照,述说着成都这座城市的东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手记:

王老的书房里,每一扇书柜门上,都密密麻麻地贴着许多老照片,其中不少记录了当时成都东郊的建设场景。一些照片的下方还有王春才手写的备注,细节之处让人充分感受到一位老人的家国情怀。

曾经,一群群年轻人如潮水般涌入成都东郊,用奋斗铭刻青春;

如今,一群群年轻人又如潮水般涌入成都东郊,用创新续写理想。

在王春才和同伴们大建784厂的同时,东郊的另一隅,红光电子管厂等一批工厂同步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红光厂进入发展高峰时期,成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如今,在红光厂旧址上,东郊记忆以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的全新姿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位卑未敢忘忧国,王春才老人一家,祖孙三代,先后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矢志不渝地传承着东郊人的奋斗精神。

奋楫争先谋发展,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一个个特色独具的文创园区,正在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旧烟囱、老厂房续写新发展,这又何尝不是这座城市奋斗精神的全新阐释呢?

数说发展:

1

1949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亿元;

2

2023年,成都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74.7亿元。

3

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有0.3亿元;

4

2023年,成都市工业增加值6370.9亿元。

5

获“2017中国企业最佳实践”称号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9月20日第4版

作者: 吴雅婷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9月20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