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英才辈出 百年荣光——写在川大经济系建系百周年之际‖奉友湘

作者:奉友湘 发布时间:2024-10-17 14:23:46 浏览次数:921 【字体:

英才辈出百年荣光

——写在川大经济系建系百周年之际

奉友湘

2024年10月13日,四川大学经济系隆重庆祝建系100周年。百年历程,百年荣光。从这个著名学府的著名科系中,100年里走出了无数光彩熠熠的英才。他们或是革命先烈,或是学界大师,或是各界翘楚,不愧是时代人杰,群星闪耀。

四川党组织创始人王右木

王右木烈士

1887,王右木出生于四川江油武都镇,在百年前四川大学经济系正式建立那一年就英勇献身了。他是四川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当然的中共元老级人物。他先是在四川大学前身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求学,后来东渡日本,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制经济系。回国后于1919年任母校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并兼经济学和日文教员。

学生时代的王右木就追求进步,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启蒙,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日本留学学习经济学时,深受《政治经济学史》的影响,对“剩余价值论”和无产阶级革命主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他结识了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还参加了李大钊在留学生中组织的“神州学会”。

王右木在给学生讲授经济学课程时,大胆传播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同学们很喜欢听他上课,因为他总是力求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把相对比较枯燥的经济学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生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经济学理论,更是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发。

1920年夏,王右木专程前往上海,会见了正在筹备建党的陈独秀。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他不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熏陶,而且接受了回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酝酿建设党团组织的任务。

王右木回到成都后加紧物色同志,秘密筹备。1921年春风骀荡时节,他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建立起四川第一个马克思读书会。他亲自给读书会追求进步光明的青年知识分子讲解《资本论》《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精髓》等经典著作,还辅导他们学习《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新青年》等书刊。

接着,王右木又办报刊,唤起工农千千万万;搞运动,争取教育经费独立。1922年10月,他接受中共中央委托,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1923年秋,王右木在团员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分子,秘密组成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直属中央领导,王右木任临时书记。年底,中共中央正式任命王右木为成都党组织的书记。他无疑是我党在四川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

王右木甚至在社会各界也颇有威望。后来连把持了四川军政大权的军阀杨森也以高官厚禄拉拢他。杨派副官带着一箱大洋和“督办署高级顾问”的委任状前往王家。与杨虚与委蛇的王右木让杨的副官留下委任状,把一箱子钱原封不动地让其带回。为逃避任命,王右木只得于1924年3月前往上海,后来又转辗去了广州,可这一去,就再没能回到家乡。

王右木的牺牲至今仍是一个谜。他从上海去广州参加党的一个重要会议后,决定徒步经广西、贵州回川。此举一是为节约经费,二是为了考察沿途社会民情。1924年中秋前夕,王右木在贵州赤水县土城给家里和同志们写信,说很快会回到成都。家人和同志们欣喜地盼啊盼啊,可从此竟杳无音讯。后来得到的消息说,他在贵州土城宣传土地革命时,被当地反动武装残酷杀害,年仅37岁。

1952年7月18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王右木烈士家属签发了“光荣纪念证”。建于他家乡四川江油的“王右木纪念馆”1991年6月正式开馆。此馆与当地名胜窦圌山隔江相望。人们在这杨柳依依,雕梁画栋里,缅怀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先烈。

经济系走出的“江姐”马秀英

马秀英烈士

从川大经济系涌现的革命先烈除了王右木,还有一大批。如捐躯报国的先行者魏云泉,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帅昌时,省市学联领袖龚堪慎,“华子良”式的英烈张国维,“黎明前的歌唱者”何懋金等等。他们都是为了打出一个新中国而洒尽鲜血的英雄。其中还有一位女中豪杰,堪称经济系走出的“江姐”。她就是著名革命家马识途先生的堂妹马秀英烈士。

其实,马秀英与江姐江竹筠多有交集。只不过江姐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时间比较早。江姐比马秀英大3岁,出生于1920年,1939年19岁时就入了党。而马秀英最先是党的外围组织成员,1948年才正式入党。两人的第一次交集就是在四川大学。马秀英比江姐高一届,1943年考入川大法学院经济系。而江姐则晚一年考入川大农学院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江姐只读了两年便休学去了重庆开展地下工作。而马秀英则在川大修完了4年学业。但是两人同在川大求学,有两年的交集时间。虽然不是同一个学院,但当年女生不多,住同一个女生院子,认识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马秀英在校时还未入党,秘密协助马识途工作,与江姐应该不是同一条秘密战线,在工作上没有直接联系。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们最后竟然被关押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同一间牢房!

端庄秀丽的马秀英19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重庆忠县石宝寨。她少女时代受堂叔的资助到成都念中学,受到其堂兄中共地下党员马识途的影响,积极追求进步和真理。1943年秋,她考入国立四川大学法学院经济系,第二年,即成为进步团体“自由读书会”首批成员。她的堂嫂王琴仿(即马识途的夫人)是当时川大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给予了马秀英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马秀英满腔热情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投身各种抗日爱国政治活动。

1944年10月,马秀英加入党的外围进步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协会”。她更加积极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反蒋反美的一系列活动中冲锋在前,不懈奋斗。1946年,马识途回到成都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任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在此期间,马秀英协助堂兄担负了联络、传递文件、油印宣传品等任务。在川大求学的4年里,马秀英一直在为革命工作,政治思想日益成熟,革命意志愈加坚定。

马秀英1947年7月从川大毕业后,初任广汉女中训育主任。不久后与中共四川省委青年组秘书齐亮相识相爱。1948年春,她到重庆江北县志达中学任文史教员,经齐亮和王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谁知风云突变。当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叛变,王朴被捕。马秀英和齐亮一起转移到成都,并在蓉结为革命夫妻。为了掩护工作,经马识途介绍,齐亮化名赵玉洁,任温江中学训育主任,马秀英任教导主任。

1949年1月,中共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叛变,出卖了马秀英夫妇。马秀英和丈夫立马转移到成都,住在东城根街西二巷。14日那天,夫妻二人去春熙路百货商场买东西,不幸被叛徒刘国定跟踪。齐亮发现敌情时已难以脱身。他机警地让马秀英赶紧离开,自己迎着特务而去。特务一拥而上,齐亮被捕,而刘国定当时没有认出马秀英,马侥幸脱险。可几天后,因齐亮被捕而心烦意乱的马秀英又被特务跟踪,于20日在家里被捕。

马秀英夫妻二人被押往重庆,囚禁于渣滓洞监狱。马秀英与江竹筠、杨汉秀、邓惠中等关在一间牢室。马秀英、江竹筠两位川大校友,革命同志,竟然以这种方式再次聚首。而齐亮则被关在楼上。夫妻俩只能在放风时见上一面,相互安慰鼓励。

马秀英在狱中的表现可歌可泣。她顶住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绝不出卖组织和同志,严守了党的机密。她还把监狱当成特殊大学,在监牢里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狱中举行的难友大联欢上,她带头跳起了秧歌,唱起了革命歌曲,鼓舞战友们坚持斗争。当马秀英和难友们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热泪盈眶。他们盼望着在五星红旗下生活的美景到来。

遗憾的是,马秀英和战友们没有看到阳光灿烂的早晨。重庆解放前夕的1949年11月14日,齐亮、江竹筠、李青林等30名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集体杀害于电台岚垭。11月27日,马秀英和众多难友在最后的大屠杀中壮烈牺牲。

马秀英年仅26岁,就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她用青春的光辉,照亮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川大经济系学子前进的道路。

经济学术领域的“基督山伯爵”蒋学模

蒋学模先生

川大经济系百年树人,大师名师云集。一串串大名如雷贯耳:张澜、张籍、黄宪章、李崇伸、林如稷、杨东莼、张先辰、朱剑农、陶大镛、彭迪先、胡寄窗、蒋学模、刘诗白、周春等等。他们都是我万分景仰的尊师。但其中我特别喜欢的是学长大师蒋学模。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基督山伯爵》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后,成为迄今最有名气的译本。

我知道蒋学模先生便是从《基督山伯爵》开始。我于1979年金秋时节跨入四川大学的大门,进校后恶补了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当读到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时,不由得为其故事的奇特曲折,惊险刺激而拍案,也为其译笔流畅,文采飞扬而叹服。后来一了解,译者蒋学模居然是我们的杰出学长。那时,他已经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了。我们不仅读他的经济学专著,也读他不时发表在知名经济刊物上的论文。于是对他更多了一层敬仰。学模,学模,他真是我们后学之人学习的楷模啊!

蒋学模先生1918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他考入四川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两年后,他在川大图书馆里读到了英文版的《基督山伯爵》,大受震撼,心情激荡,萌生了将其翻译成中文的冲动。

不过,蒋学模真正动笔开译时,已经是1946年。他1941年从川大经济系毕业后,到了重庆。他先任香港《财政评论》社编译,这应该是该社在重庆的一个分支机构。三年后,进入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研究委员会任编译。1945年,蒋学模应聘于迁渝的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荣任了编委。抗战胜利后,他想尽快随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但没有重金开路,水陆空都无法成行,只好暂时滞留在渝。此时闲来无事,他正好完成自己的心愿。面对百余万字的英文版《基督山伯爵》,他坚持每天平均翻译2000字,一年时间完成75万字译稿。后来,他终于搭乘复旦大学的一架包机飞回上海,又花了半年多时间译完全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巨著的翻译,可见蒋学模的英文水平之高和文学功底的深厚。

1947年,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分册出版了这本译著,沿用了电影《基督山恩仇记》的原名。蒋学模先生成了这部世界名著的首译者。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改名《基督山伯爵》。据说此书在新华书店上架出售时,渴望一睹“伯爵”真容的读者们排起了长队,一时洛阳纸贵。而在图书馆,读者往往要预约好长时间,才能与“伯爵”亲切会见。蒋学模先生名声大著,被誉为“经济学术领域永远的基督山伯爵”。

当然,蒋学模先生的成就主要还是在经济学领域。作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著作10余部。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我们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十余次再版,发行两千余万册。他还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辞海》编委兼经济学分科主编。对于这位杰出学长,借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总结吧: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百年川大经济系,璀璨星光照后人。在百岁庆典的歌声响起之时,让我们对伟大的先贤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完稿

作者简介

奉友湘,四川内江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等。散文集《飞鸿雪泥》将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奉友湘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