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桐叶清香裹乡愁‖甘元俊

作者:甘元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03 14:08:13 浏览次数:64 【字体:

桐叶清香裹乡愁

甘元俊

每逢端午风咋起,记忆里总会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那是桐子叶裹着米香在蒸汽里舒展的气息,是故乡石磨转动的吱呀声,更是母亲沾着米浆的围裙在灶台前晃动的影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川渝地区农村,不管是端午节的粽子,还是中秋节的月饼,对大多数农村老百姓家庭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但老百姓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便使用一种叫做叶儿粑(又名泡粑)的食物来替代粽子或月饼。那时的叶儿粑不仅是老百姓最为敬重的传统美食,更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所以那些年,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做叶儿粑的习惯。

记忆中,每年端午节或中秋节来临前的头两天,母亲就开始着手制作叶儿粑,几乎从未间断过。

在大米“缺货”的那个年代,尽管母亲提前准备好了一些大米,但还是要用米筛把大米重新筛一遍,将米筛上面的好一点的大米留着接待客人,米筛漏下去的碎米才用来做叶儿粑的底酵。

要使叶儿粑醇甜爽口,还得在浸泡大米时,往大米里面加一大把冬豆,这样就不用再往里面加糖精或白糖一类的“佐料”了。这是我母亲自己发明的偏方。

大米和糯米(3:1)同时用冷水浸泡数小时后,靠人工用石磨将大米磨成米浆形状,然后将用木甑子蒸熟后的糯米倒入大瓦砵里进行数次搅拌,并将大瓦砵端到灶头温度较高的一个角落里发酵,最后用饭盖盖好,一来保温遮灰尘,二来防止猫、狗偷吃。

母亲对包叶儿粑的桐子叶十分讲究,叶子大了不要,叶子小了不要,叶子太圆了也不要,最适合的就是像柳叶形状那种,长长的、扁扁的,这样的桐子叶包出来的叶儿粑,就像女人的“柳腰”,特别有“范”,走人户送礼,也拿得出手。

桐子叶摘回来后,先是烧一大锅开水,把它放入干净的木脚盆里“焯”一下,母亲说这是给桐子叶消毒。数分钟后,再才用干净的冷水将桐子叶一匹一匹的洗干净风干。然而那时大多数家庭,为节省时间,又或者是怕麻烦的缘故,根本就不用开水“焯”一下,直接用冷水简单洗一次后,就用来包叶儿粑,这样蒸出来的叶儿粑,又岂能与母亲做的叶儿粑媲美呢?

叶儿粑发酵时间的把控度是个技术活,一般情况大约需要“一个对时”(24小时),若是发酵时间短了没有发泡提前给蒸早了,吃起不爽口;若是发酵时间太长给发冲了,蒸出来的叶儿粑就有一股酸味,不逗人吃。母亲每次做叶儿粑都将其把控度拿捏的恰到好处。

第一锅叶儿粑蒸熟准备出锅时,母亲先是用冷水洗了洗手,然后迅速揭开锅盖,厨房一片热气腾腾,叶儿粑与桐叶的清香味飘逸出整个房间。不等母亲开口,我们的手就直接伸进了锅里,母亲总笑我们上辈子是“馋猫投胎,像八辈子没有吃过似的”,出了不少洋相。

我们家每次做叶儿粑,一般都要蒸四五锅。待叶儿粑完全冷却后,母亲就开始挑选最有样份的叶儿粑,给塆上邻居每家送去20个。母亲每到一家,都会说:“这是我们家的叶儿粑,给你们尝尝。”当然,还有其他塆里平时与父母关系走的近的几家人,母亲也会给他们送去叶儿粑。

那个年代,整个生产队的人,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尤其是一个塆里,一旦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相互赠送,今天你家送我家20个叶儿粑,明天我家又送你家20个叶儿粑,美其名曰叫互相品尝,其实践行的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美德。当然,也有少许比较贫困一点的农户,又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做叶儿粑的农户,这样的家庭,他们只有接收叶儿粑的份,而无“偿还”叶儿粑之力,但他们从未忘记塆上邻居对他们的好。待来年,又或者是条件具备时,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做一次叶儿粑来赠与塆上邻居品尝的。

生产队吃过母亲做的叶儿粑的人,都说母亲做的叶儿粑清香滋润,醇甜爽口,特别好吃,纷纷要求母亲给他们传授点经验之类的。当然,母亲也是毫不保留。

后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我们兄弟姐妹都学会了做叶儿粑的手艺,而且味道也还不错。

再后来,做叶儿粑的大米已不再用米筛提炼的碎米来做底酵了,而是直接选用优质大米,糯米也是选最好最糯的米。同时,铁磨取代了石磨。虽然铁磨磨来的米浆更细了,但还是觉得石磨磨出来的米浆做的叶儿粑口感更好。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不管是端午节的粽子,还是中秋节的月饼,在农村人的眼里已不再那么稀奇,自己想吃就买,但大多数老百姓总是忘不了叶儿粑的味道,还是坚持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做叶儿粑的传统习惯。

如今,因农村人口大量举家进城,坚守在农村的老百姓已很少有人做叶儿粑了,但市场上的叶儿粑,一年四季从不“缺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元俊(四川邻水人,广安市作家协会、邻水县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交公粮》《放牛娃》《父亲的篱䇲背》等,作品多次获有关奖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