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年俗背后的深意‖王东林

作者:王东林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 发布时间:2024-02-14 15:22:48 浏览次数: 【字体:

年俗背后的深意

王东林

咱们中国人常挂在口中的话是“做人”,从“生物人”成长为“文化人”或“社会人”。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夫子的话说,人首先要有个“做人底样子”。这个“样子”便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可见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或“小学”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与养成。文化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知识系统,更是规则以及生活本身。

传统家教是从基本礼仪的习得开始的,因为礼仪体现了人伦秩序,是文明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准则与样式。

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曾诚张启富摄,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传统社会里,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传统礼仪密集呈现的时节。春节的时段很长,从小年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元宵节。整个春节期间都有一种不同平常的隆重、喜庆的氛围。

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相当于春节的序曲,晚上要祭拜灶神,并有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我老家赣北那一带,普遍流行一种很奇怪的说法,叫“打崽俚子过年”。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们并没有在这一天真正挨过打,但家中大人却少不了一种做派。通常是在半上午的时间里,家里最大的大人爷爷会把我们兄妹几个叫到厅堂站定,在八仙桌上摔几下手中的竹板或竹枝,很严肃地对我们说:从今天起就是过年了,你们几个不能再疯了,要持重、谨慎、懂规矩、爱干净;要说吉利的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抵属于传统礼俗中语言禁忌之类的规定);敬神祭祖要恭敬,不能嬉闹;见人、走亲戚拜年要有礼貌……长大后才明白过来,这应该属于传统家庭的“庭训”,是年节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年重复一次。有了这样的庭训开篇,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果然会生起一种敬畏意识,从语言到行为都要检点多了

《耕读育新人》1965年冯国琳作(图片来源:单反入门知识摄影技巧)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起,家里便忙碌起来,大人采买年货,做各种吃食;我们这些稍大的孩子,每天都要将房屋的大厅、房间以及前场后院打扫干净,把家具、茶具、灯具擦干净,把书本用物等理整齐,以喜悦的心情等待年日的到来。

除夕日是春节最隆重的典礼。我想,除夕的主题词应该是“团圆”。除夕子时之交,是一年“圆”的完满,也是新一年“圆”的开始,因而一家人也必须以“圆”的姿态团团而坐,吃团圆饭,一起除旧迎新。全家团聚,一个也不能少。咱们中国人不管分散到哪里,家始终是自己的“圆心”,每逢春节,都要千里迢迢往回赶,于是便有了当代“中国春运”这般特殊景象。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春节团圆的文化深处》。笔者认为:正是这一次次的大团圆,不断地强化了每一个人所归属的“群”的文化认同。一座祠堂,让一个姓族、一个村落的父老子弟团聚在一起;故去的高曾祖父、列祖列宗和在世的祖父母、父母,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血缘纽带维系了族亲的团结,然后逐渐外放,与地缘结合,而乡党,而国家,而天下。祖先崇拜、慎终追远、爱家爱国的传统与乡土情缘就这样一代代承继、接续。每一个参加仪式的人,都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实在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知道自己的“所从来”。他有祖先的观念、家族的观念、伦理的观念、秩序的观念,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责任。他会勉励自己和子弟做合符道德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做光宗耀祖、造福乡邻、有利社会和国家的事,决不能违法乱纪,以致辱没父母、辱没祖先、辱没乡里、辱没国家。

正月里来大拜年。我小时候的拜年是走亲戚上门,不似现在发个微信了事。见到大人要行“合十礼”,很奇怪不是抱拳作揖,估计与礼佛的仪式有关。见到与爷爷同辈或更长的长辈,要行跪拜磕头大礼。长辈通常会在你一跪到地的瞬间将你扶起,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上门拜年应该是最能展示家教家风和小孩素养的时段。拜年行礼之后,主家奉茶、摆点心。大人们拉家常,兴高采烈,小孩子最是乏味,但是你必须坐端正,不能瘫坐或摇腿,更不能随便插嘴。我通常会同主家的同辈孩童一起出逃,到室外去放捡来的零星鞭炮。

清末,老北京人拜年,互贺新春(新华社发)

正月拜年做客的餐桌礼仪,并不是特别设定的,而是一以贯之的“生活”。上桌后要端坐,略微收紧左臂,给同坐一边的人留出空间;用餐要等待长辈吩咐,才可拿起碗筷,不能急不可耐;吃饭不说话,所谓“食不言”,既是饮食安全(防止哽噎)的需要,也是“管制唾沫横飞”的必要;用餐时要手扶碗,端碗就食,不能将碗放在桌上,像动物那样用嘴就碗;夹菜时只能在靠近自己的一侧下筷子,不能从菜碗中间入手,尤其是不得满碗乱翻;夹菜时要关照到其他人的动态,不要交叉碰撞或不经意间同插一个碗中;长辈给客人夹菜,会使用自己筷子的另一头,我们家里会在陪坐者的位置另置一双筷子,专门用来给客人敬菜,略等于现在的“公筷”;长辈给你夹菜,要双手捧碗接住,并口称“谢谢”;古来有“添菜即添彩、添财、添福”的说法,因而你如果觉得够了,不能说“不要”“够了”“多了”,而应该说“有了”;没吃饱需要加饭,可以自己去厨房,或者给大人说“再添一点”,不能说“我要饭”或“我还要饭”;吃饭时,不能吧嗒嘴发出怪声音,碗筷要轻拿轻放,食毕,要说声“各位慢用”……

学海求知苦作舟(2019年5月陈明辉摄于武胜县石盘乡,图片来源:南充摄影)

哎,说起来很繁琐,其实,养成习惯了,也不觉难。只是做客时毕竟没有在家里随意,其实家里的随意,依然有规矩在,有养进骨子里的定势在。现如今,不少传统的礼俗似乎都流失了,年味似乎也淡了,但是对传统的回味,依然如老酒一样浓烈香醇。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

作者:王东林(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人民政协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