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古老“羌年”绽放现代活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12月9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12-12 17:33:38 浏览次数:390 【字体:

古老“羌年”绽放现代活力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雪娟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的乡亲们和游客亲切交流。石椅村聚居着羌族同胞,瓦尔俄足节、舞龙灯、庆“羌年”、祭山会等羌民俗活动保存至今,成为羌俗风情的名片。

图片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6日晚,石椅羌寨内灯火通明、喜气洋洋,羌族儿女们欢欣鼓舞,为“羌年”“转名录”的好消息载歌载舞。

图片

在四川,一年一度的“羌年”活动盛大热烈,活力满满。随着各地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推动,“羌年”不再只是一个节日,更在保护羌族传统文化、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四川的30余万名羌族群众主要聚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族同胞会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随后的三至五天里,羌族群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图片

“在‘羌年’的夜晚,整个羌寨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绵阳市首批“乡村文艺人才”陈明海对参加的第一次“羌年”活动记忆犹新,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羊皮鼓、羌铃等乐器,跳起欢快的沙朗舞。祭祀过程庄重而神秘,让人沉浸在羌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中。村民们燃起篝火围坐一起,品尝着手抓羊肉、酸菜面块等羌族特色美食,大家举杯共饮,边唱边跳,欢声笑语不断。

图片

绵阳北川是“羌年”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当地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古老的羌音广为传唱。12月7日晚,北川禹王桥头,身着绚丽传统服饰的羌族同胞与各地游客齐聚一堂,共赴快乐乡音演唱现场,为观众们呈上一场独具羌族文化特色的音乐盛宴。

图片

“‘羌年’已成为北川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有五六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北川过‘羌年’。”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熊英说,北川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探索非遗融合创新路径,精心打造了“非遗+旅游+演艺+研学+通航”等文旅体验新场景,带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羌年”背后蕴藏的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川坚持“文旅兴县”的发展思路,在弘扬羌族文化上做文章,以特色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建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链长制”,落实2000万元专项奖励扶持资金和2000万元乡村振兴基金、300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吸引大批文化专业人才,形成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北川模式。

图片

以石椅村为例,当地依托独特的禹羌文化特色,打造了“非遗+旅游”“文化活动+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余元,人均收入达6.7万元;带动片区接待游客156.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2亿元,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此次‘羌年’的‘转名录’,再次确认了全世界对‘羌年’非遗价值的认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李锦建议四川各地加强对“羌年”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激发民众保护意识,在村寨文化实践中开展保护工作,尊重各地“羌年”期间文化活动不同的表现形式,保护其多样性面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12月9日第4版

作者: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雪娟

图源:文化北川公众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