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不凋零的石榴花‖黄世海

作者:黄世海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7月1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5-07-02 11:17:42 浏览次数:56 【字体:

永不凋零的石榴花

黄世海

崇州的夏天总带着湿润的雨雾,张露萍广场上,那座汉白玉雕像静静伫立。她身着素雅的旗袍,目光坚定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凝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逢石榴花开的季节,总有市民自发前来,擦拭雕像上的尘埃,献上一束石榴花或者菊花。而我,作为当年雕像揭幕时的见证者,每每驻足于此,耳边总会响起她那句浓浓的四川话:“要杀就杀,莫碰我的头发!”这股硬气,让我热血沸腾!

图片

张露萍烈士塑像

那是1985年深秋的一天,抗日英烈张露萍雕像在她的家乡崇庆县(现崇州市)罨画池举行揭幕典礼。那会儿我在驻地某部任新闻干事,攥着刚写好的通讯草稿,火急火燎赶往揭幕现场,想补充一些在场感观。可一见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汉白玉雕像,一下子就把我拽到了她的故事里。

作为2011年热映的谍战剧《旗袍》主人公关露萍的原型之一,张露萍,原名余薇娜、余家英,化名余慧林、黎琳等,1921年生于四川崇庆县。她本可以选择安稳的人生——生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若循规蹈矩,或可成为闺阁才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山河破碎,民族危亡,16岁的她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成都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冬,在成都“抗敌后援会”和中共川西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同志的帮助下,张露萍与十余名进步青年秘密离开成都,跋涉千里奔赴延安。

图片

1984年,张露萍等七人被移葬到重庆息烽烈士陵园。

初到延安的她,对一切都倍感亲切。她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积极劳动。在陕北公学和“抗大”,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酷爱文学,擅长唱歌、演剧、写诗、作画。她积极参加文艺演出,主动办墙报,每次集会,各单位唱歌,都让她指挥,而且喜欢她指挥那首流行的抗战歌曲《干一场》。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挥动着她那有力而灵活的双臂,上千人聚精会神,引吭高歌:“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这样活着有啥用啊,拿起刀枪干一场。”因她指挥《干一场》的激昂歌声,战友们亲切地称她为“干一场”。

陕北的风沙磨砺了她的意志,“抗大”的号角坚定了她的信仰。1938年10月,17岁的她庄严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参加了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培训班。之后,分配到延安文联任秘书工作。这期间,她同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的陈奇宝(即李清同志,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结成革命伴侣。不久,中央组织部、社会部决定派张露萍赴重庆工作。

图片

张露萍烈士的故居位于崇州宫保府,现已迁往崇州市崇阳街道东大街。

1939年秋,新婚不久的张露萍接到南方局的秘密任务——潜入重庆军统电讯总台,建立地下联络站。临行前,她与丈夫李清依依惜别,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在重庆,她化名“张露萍”,以军统电讯人员张蔚林“妹妹”的身份,在牛角沱租下两间平房,作为秘密联络点。白天,她是天真烂漫的“军统家属”;夜晚,她是冷静果敢的地下党书记。她与张蔚林、冯传庆等6人组成特别支部,将军统的电台密码、特务名单、潜伏计划等绝密情报,源源不断送往南方局。

1939年底,戴笠密派特务潜入陕甘宁边区破坏,张露萍小组截获密电,连夜破译,使三名特务刚入边区即被抓获。蒋介石震怒,戴笠哀叹:“这是我同共产党斗争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1940年3月的一天,因张蔚林操作的发报机一支真空管被烧坏,暴露了线索,军统大肆搜捕,7人全部被捕。戴笠亲自审讯,酷刑用尽——钢鞭、烙铁、老虎凳、电椅……,张露萍遍体鳞伤,却始终未吐一字。狱中,她仍设法传递情报,甚至智破敌人“假释钓鱼”的阴谋。当特务故意让她路过曾家岩周公馆时,她目不斜视,保护了南方局机关。

1945年7月14日,息烽集中营看守假称“释放”,她却平静梳妆,换上最爱的浅咖啡色连衣裙,戴上红宝石戒指,对难友说:“我们活得亮亮,死,也要死得堂堂。”刑车上,她高唱《国际歌》,枪响前怒斥刽子手:“笨蛋!朝我胸部开枪!”牺牲时年仅24岁。

张露萍因身份隐秘,她的英名一度湮没。1983年,经叶剑英和陈云证明,张露萍终获平反,遗骨迁葬快活岭烈士陵园。《红岩》书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为其题碑:“少年赴陕,献身革命……一代英烈,肝胆照人。”她的名字,被列入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斗、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如今,由重庆市歌舞团创作的舞剧《绝对考验》再现了她的传奇,重庆的石梯、火锅、码头成为舞台背景,而她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永远成为人们最鲜红的记忆。

前些日子清明节,我们几个老兵去拜谒雕像。老赵感慨道:“四十年啦!当年咱们几个在《战旗报》修改你写的通讯,你生怕我们删掉她的英勇事迹!”老李接着说:“是啊,你写的通讯发表后,在部队引起强烈反响,不少驻军还纷纷组织官兵去雕像前开展缅怀活动。”

我们正谈论着,突然有人凑过来问我:“你说,这姑娘是该穿阴丹士林布旗袍,还是该穿灰布军装?”我盯着她生平简介里“军统电讯总台”几个字,一拍大腿:“你就照着国统区贵妇的样子,但在什么地方得藏着一颗五角星和一朵石榴花!”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者正对着汉白玉雕像在画张露萍的画像。

这让我想起她在狱中写的绝笔诗《七月里的石榴花》:七月里山城的石榴花,依旧灿烂地红满枝头。它像战士的鲜血,又似少女的朱唇,令我们沉醉,又让我们兴奋。石榴花开的季节,先烈们曾洒出了他们满腔的热血,无数鲜红的血啊,汇成了一条巨大的河流!这七月的红河,冲尽了民族百年来的耻辱与仇羞,我们在血海中新生,我们在血海中迈进。今天胜利正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要去准备着更大的流血,去争取前途的光明……

是啊,在张露萍笔下的石榴花开得像燃烧的火焰,它要烧毁黑暗的牢笼。当年行刑的7月,息烽山坡上确有成片的石榴树,被俘的刽子手后来回忆,她倒下时,有花瓣落在她未阖的眼睑上。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张露萍烈士殉难80周年。“七一”前夕,我们再次相约去给雕像除尘。当我们带着软毛刷、抺布和清水来到雕像前时,一位老漆工正在给基座上的简介描红,当他听我讲“军统电台七烈士”故事,张露萍在走向刑场的路上,她将婚戒戴回手指,用心打理着自己,她梳起了自己最喜欢的发型,还在狱友的帮助下,将后面的头发梳得尽善尽美……老漆工听到这里,不料手一抖,把油漆全洒在自己的衣裳上了。他边抹着油漆边哽咽道:“她死时……比我的孙女还小两岁!”是啊,正值青春年华的张露萍就义时,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仅仅差32天。

20世纪80年代,张露萍等七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才为人所知。他们在贵州息烽县杨朗村牺牲,尸骨迁至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处。崇州市人民为了缅怀家乡儿女,为她雕了塑像落成在罨画池公园内,于2001年7月14日,在她英勇就义的那天迁至现在的露萍广场。

当我们举着抺布,准备给雕像擦拭灰尘时,一道晨光瞬间穿过雕像的鬓角,折射出一丝彩虹,在石面上淌出一道蜜色的光,宛如戒指的金属反光。旁边老赵举着长焦镜头直喊:“快看!”露萍广场边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我摸着基座上老漆工刚描好的“张露萍”3个红色大字,突然觉得,80年前的枪声早已化作了尘埃,可她的“头发”永远保持着被延河风吹过的弧度。那“发丝”里,有华北前线的硝烟,有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有一个个用热血写成的、永远鲜活的传奇。

图片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7月1日第8版

作者:黄世海

来源: 《 成都日报》2025年7月1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