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5-05-28 18:00:05

新时代文物工作: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作者:李 群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2-02-22 08:25:12 浏览次数:432 【字体:
原标题:新时代文物工作: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及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因和特质,辩证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精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治国理政等根基、血脉、源泉作用和不可或缺的借鉴、滋养、启迪意义,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政策供给前所未有,全面压实文物保护责任前所未有,全面拓展文物工作格局前所未有,文物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挥了独特作用。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西南9公里外的伊洛河故道北沿(今洛河之南),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夏文化、夏商王朝纪年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图为二里头文化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牌饰的兽面纹开创了后代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母题的先河。 国家文物局供图

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的征程上,要深刻认识文物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文物事业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释放行业新活力。主动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实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加快修订《文物保护法》。完善文物保护传承利用举措,落实好《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21年7月,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泉州人民依然生活在世界遗产缓冲区中,文物保护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形式继续活态传承和发展。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物保护观。文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国务院核定公布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省、市、县级文保单位以及博物馆藏品数量分别增长115%、60%、88%、122%。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家文物保护资金570亿元。全国近90%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文物出入境审核管理不断完善,1700余件(套)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祖国。在革命老区、偏远山区,文物保护利用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红色旅游、培育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各地红色旅游年带动增收超过4000亿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助力54个县脱贫摘帽。

新的征程上,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做好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文物古迹和大遗址保护,提高世界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统筹推进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展陈质量,把珍贵文物藏品完美呈现给人民。推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把“殿堂”变“课堂”。加快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探索全面、平等、有序开放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完善鼓励社会参与的法律法规。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开发建设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谆谆告诫,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作为我国首批申报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2窟的壁画和彩塑。 国家文物局供图

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文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开发建设,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新的征程上,要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找准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科学定位,明晰文物工作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职责定位。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重视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推动“要动土、先考古”成为全社会共识。稳步实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助力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提出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宏伟目标。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强大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当前,我国考古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三星堆、石峁、海昏侯等考古发掘举世瞩目。田野发掘、水下考古、科技攻关、理论研究等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宁夏水洞沟、浙江上山、辽宁牛河梁、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课题交出“中国答卷”,阐明了中华文明在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孕育出的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梳理中华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城绵亘分布在我国15个省区市。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1961年,长城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作为我国首批申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图为金山岭长城。 国家文物局供图

新的征程上,要进一步锚定文物考古工作发展目标,坚持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加强对考古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供给,加快文物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围绕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重大课题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做好考古资料和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支持跨学科和跨领域合作研究,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入进行理论探索,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让文物活起来

2022年虎年央视春晚,美轮美奂的舞蹈《只此青绿》,唤起了观众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对传承创新者的赞美。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工作在新时代的一项新课题。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世界遗产5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7座。我国博物馆数量接近5800家,“十三五”期间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国有可移动文物馆藏数量超过1亿件(套),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近3万个、教育活动33.5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培育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不断拓展博物馆文化服务辐射范围。从《国家宝藏》到《中国考古大会》,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假如国宝会说话》,文物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新的征程上,要进一步把握和运用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大项目为牵引,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加强中国文物价值的科学阐释与解读,打造中国文物国际表达的世界窗口,努力实现从“听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再到“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的国际话语权转变。加强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人脉建设,推动交流成果的国际语言转化,增强应对文化遗产全球性挑战的发声能力。

促进交流互鉴,赓续人类文明

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清晰阐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实践中,文物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金名片”,文物工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2017—2020年间,国家文物局协调全国八地九家文博机构接力巡展“阿富汗珍宝展”,展现了中国“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的大国道义。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国际倡议,积极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目前,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合作从柬埔寨1国1处拓展到我国周边6国11处,为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的孩子点亮“丝绸之路上的友谊之灯”,与尼泊尔木雕匠人一起“像爱护神的眼睛一样”修复九层神庙,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新的征程上,要进一步发挥文物工作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增强文物国际合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带动形成文化遗产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构建广泛的“文化朋友圈”。继续支持全国文博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协同共进走出去的局面。用好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制度性权利,与广大文物流失国共建更加平衡合理的文物追索与返还新秩序,塑造互利共赢的“文化基本盘”。积极参与文化遗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品牌项目,推进中外联合考古与世界遗产跨国申报,把文化遗产合作同改善民生、连通民心融合起来,构筑牢固的“文化价值链”,在国际文化版图中实现从数量增长到影响力增长的重要转变,构建中国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的崭新格局。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