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吉祥蓉母||赵冀川

作者:赵冀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24 14:37:34 浏览次数:246 【字体:

吉祥蓉母

——写在母亲生日之际

赵冀川

常言道:“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母亲今年已99岁,也算是百岁之人。

2023年2月母亲99岁⽣⽇留言

农历1924年二月初八,母亲生于成都,所以,外公外婆给她取名王祥蓉。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岁⽉之中,老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百年的动荡变迁,经历了风雨人生的沧桑坎坷,也挺过了2022年岁末那场暴风骤雨似的新冠疫情。

20世纪30年代旧照,前排右⼀系本文作者⺟亲,后排右⼀系本文作者外婆。

⺟亲经常告诉我们,她是在有知识的家庭⾥⻓⼤的,她是知识分⼦。我外公外婆都读过书,⾄于⽂凭多⾼⽆从考证,但⺟亲说起他⽗亲也挺⾃豪,他是⼀名公路⼯程师,20世纪初四川好多公路他都参与了建设,他曾参加过四川著名的保路运动,算是为⾟亥⾰命做过贡献的⼈。记得⼩时候,每次到成都⼈⺠公园玩耍,外婆都要带我到保路运动纪念碑前给我讲外公的故事。外公去世很早,我从⼩就没⻅过,但外婆是看着我⻓⼤的。20世纪60年代,⺟亲常来成都出差开会,总是把我放在外婆家成都东丁字街28号。外婆是家庭主妇,也是⼀家之主,好像家⾥的⼤事⼩事都是她说了算。⼩时候在外婆家有⼀幅画⾯让我印象深刻,外婆坐在她专有的⽵靠椅上,左⼿握着⻩铜⽔烟,咕噜咕噜地抽着,右⼿拿着⼀本竖体线装书看得津津有味,我和表弟点燃⽤草纸裹着纸条,不时地给外婆的⽔烟⽃点烟。

⺟亲就是在这个家庭⾥⻓⼤的。作为家⾥的⽼⼤,她下⾯还有⼀个妹妹两个弟弟,为减轻家庭⽣活的压⼒,她早年就外出勤⼯俭学,四川⼤学光华学院、畜牧学院是她的最⾼学历。20世纪40年代的⺟亲很新潮,也很浪漫,在畜牧学院勤⼯俭学期间,认识了⼀位姓赵的帅⽓⼤学⽣,两个你来我往成为了好友,据说⺟亲还把男朋友带回家想让外婆认可,外婆以赵同学是外乡⼈为由坚决反对,⺟亲⼀⽣中唯⼀的恋爱在⻓辈⼲预下终⽌了。其实,也是为了减轻家庭⽣活的压⼒,外公外婆很早就为⺟亲包办了她⼈⽣第⼀次婚姻,安排与四川⽯柱县我外公的⽼乡及同事的⼉⼦成亲,嫁到了⼀个有钱⼈的家⾥。20世纪40年代的⺟亲很新潮,也很倔强,她给我外公外婆提条件,嫁⼈可以,但必须完成⾃⼰的学业。她说到做到了,⼀边为⼈之妻,⽣⼉育⼥,⽣下我同⺟异⽗的两个姐姐和哥哥;⼀边继续学习,完成了在川⼤的学历。

⺟亲的经历证明,她就是⼀个城市⼩知。她不是⾰命者,但也亲历了中华⺠国、中华⼈⺠共和国不同朝代更替,⽬睹战争、动荡的烽⽕硝烟,经历了⾰命带来的家破⼈亡的悲剧。1949年底,中国⼈⺠解放军解放了⼤⻄南,⺟亲逃难似地回到成都我外婆家,留在四川⽯柱县的丈夫被定性为地主,在⼟改运动中离开人世。

20世纪50年代⺟亲⼯作照

成都解放后,⺟亲在四川省商业厅找到⼀份会计⼯作。很巧合的是,1954年四川省商业厅⼲部处处⻓在省委党校学习时,与⼀位刚转业的南下军⼈、⽼⾰命、也就是我的⽗亲同住⼀室。就这样,经那位处⻓撮合,并以组织的名义,安排我⺟亲与⽗亲结合了,⽣下我和我的姐姐。随着⽗亲⼯作调动,⺟亲也调到了四川省涪陵地区商业局。作为城市知识⼥性的⺟亲也涌⼊到社会主义建设潮流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活。

1974年,⽗亲去世,⺟亲⼀⼈扛起上有⽼下有⼩的家庭重担。第⼆年我⾼中毕业,下乡势在必⾏。我记得,哥哥姐姐下乡那个特殊的年代,⽗亲⺟亲没有时间也没有⾃由为他们送⾏。现在,我成了家⾥最后的知⻘,⺟亲坚持要送我。临⾏的头天晚上,⺟亲忙乎了⼤半夜,吃的、穿的、盖的、⽤的为我备了⼀⼤堆。第⼆天,沿⻓江摇摇晃晃地坐了五六个⼩时的船,下了船⼀打听,离⽣产队还有⼏公⾥的⼭路。我挑着⾏李,⺟亲拎着⼀⼤包⽣活⽤品,爬⼭跨沟⾛了近两个⼩时,天⿊前到了⽣产队。由于知⻘建房款还没到,⽣产队找社员借了⼀间房,灶还没打好,当天我们在⽣产队队⻓家暂时住了下来。第⼆天,我催促⺟亲早点回去,她说要去为我收拾房⼦,我说有什么好收拾的。她固执地要等到灶打好后为我烧顿饭才肯离开。直到第四天,吃了⺟亲亲⼿做的饭,听了她⼀⼤堆的唠叨,不耐烦地再次催促她回去,⺟亲才勉强答应。那是七⽉的夏天,已经51岁的⺟亲单薄的身影在⼭间⼩路踽踽独⾏,汗⽔湿透了她的⾐背,远远地不时向我回头张望……

后来读⼤学了,后来进⼊了职场,后来步⼊了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切,名利、地位、⾦钱,我才渐渐明⽩,⽗亲已经远去,⺟亲也在慢慢地⽼去,我失去和正在失去的原本是我最该珍惜的东⻄。⽽我们从⼩到⼤⼀⼼⼀意只想离开,却从未回头张望过。再后来,读到⼀本关于⽗亲⺟亲的散⽂中的⼀段话,⼼中酸楚的岸堤⼀下崩溃: “⼉⼥⼤了,总归是要单⻜的。⻓⼤的我们昂头在前⾯⼤步流星,⽽年迈的他们蹒跚送出好远却不肯转身。年轻的我们总是很不以为然,想着⼜不是再也不⻅,何必如此伤感。但是,真的有⼀天就成了再也不⻅。于是,不管我们再怎样离开,都不会有⼈为我们留恋、挂牵和等待了。”

1963年国庆留影

⺟亲的经历证明,她吃过苦享过福,最终还是有福之⼈。1992年,⺟亲已退休多年,我也成家为她添了孙⼉。⼀天,地区商业局⼀⼯作⼈员带着⼀位⻓者来到我家,⼀进⻔那位⻓者就为⺟亲献上⼀束鲜花,激动地不停念叨:祥蓉,还记得我吗?⺟亲也万分惊奇,那⻓者正是她的初恋情⼈,早年川⼤畜牧学院的赵同学。他⼀直是国家商业部的专家,⼏年前⽼伴去世后,他通过商业部、省商业厅、地区商业局多⽅打听四处寻找,终于在千⾥迢迢的江城涪陵找到了我⺟亲。他强烈要求我⺟亲随他去北京⽣活,我们作为⼦⼥的也希望⺟亲⽣活幸福,⽀持她的决定 ,与赵伯伯去了北京,重续他俩当年的缘分。

2021年2⽉⺟亲97岁⽣⽇留影

⻓命百岁,是⼈⼈所期盼的,⺟亲能达到99岁已是不易,这是⺟亲的造化,更是我们后代的福⽓。有⼈说:⽣命是⼈⽣经历的积累,岁⽉是对⽣命的祝福。⺟亲身上具备四点⻓寿秘诀:1.不挑⻝物,粗茶淡饭。2.平常⼼态,从不发⽕。3.勤于劳动,节俭持家。4.宽宏⼤量,有容⾄善。

⽣命总有垂暮之年,作为⼦⼥的我们,⼀直期盼⺟亲在她期颐之年百岁⽣⽇之时,所有四代(或许五代)⼉⼥嫡孙其乐融融同祝⽣⽇快乐,以感恩这位平凡⽽不简单的⼥性!

2023年2⽉27⽇(农历⼆⽉初⼋)于成都

2022年夏⺟亲与作者在一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冀川 (1957年生,下乡当过知青,1977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当过老师,企业翻译,政府公务员,在金融系统工作26年,直到退休。目前定居成都)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