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文艺】清音流韵 薪火相传——一位艺术行者的岁月长歌‖郑学超

作者:郑学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1 15:31:34 浏览次数:436 【字体:

清音流韵 薪火相传

一位艺术行者的岁月长歌

郑学超

“倚杖绿天中,清音自不穷。莺枝传古调,蝉叶散玄风。”四川清音古老而悠远,清脆悦耳,悠扬动听,如同天籁之音。

——题记

源起清音

南充顺庆的“四川清音”,历史可上溯至宋朝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戏腔,与巴蜀的俚调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

1964年张正玉演出剧照

清乾隆年间,四川清音吸收民歌小调的营养,不断发展,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唱腔优美。

清代中后期,卖唱四川清音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清音几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遍及川北各城乡。到20世纪50年代,因为清音在四川各地用方言演唱,才被定名为“四川清音”,并在南充城乡盛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涌现出了一批以张正玉为代表的清音艺人。

南充顺庆“清音”的演唱过去都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旧称“海湖班”。后来改由女演员站唱,用檀板竹鼓(支以鼓架)来控制节奏,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由演奏员兼任配角与合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它具有典型的东方婉约之美。尤其是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能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被誉为“东方花腔”。

在北湖集体合影

结缘清音

张正玉,女,1947年生,四川南充人。12岁考入南充市曲艺团,师从文洪兴、谭金玉学习清音。1997年成立曲苑艺术团,传承清音花鼓车灯盘子等传统曲艺。代表曲目有:大调《丁佑君》《江姐上华蓥》,小调《断桥》《小放风筝》。

张正玉出生书香门第,因嗓音条件好,在大北街小学念书时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她与清音的渊源,要从1959年说起,当时年仅12岁的她如愿考进了南充市曲艺团,那时的剧团生活条件很差,大家共住一间大屋,吃集体伙食,她身材瘦小,年龄也是团员里较小的,不懂事经常念家想父母。

学艺之路辛苦而又漫长,需要全面多能,她被安排学习清音、花鼓、车灯,每天早上5点起床苦练基本功,一年半载才能回家一次。教室里、院子里,总能看见张正玉的身影,她不停地唱、不断地琢磨,实在难以明白、理解的就找老师请教。“当时团里老师很少,老师一个曲目一个曲目地教,没有乐谱,全靠老师口传心授。”在张老师的记忆里,唱清音是轻松快乐的,她与清音一同成长。

张正玉(第二排右一)全家照

“早年的曲艺团演出活动多,团里的演员必须一专多能,我不但要唱清音,还要学花鼓、车灯、盘子等。舞台上没有电灯光,只能用煤气灯,没有音响,全靠演员的嗓子。还记得那个年代的舞台都很高,需搭步梯爬上。我胆小又恐高,每次上台演出时心里都怕得要命,便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一步步地锻炼成长起来。就是那样艰苦的条件磨炼了我的心智,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

张正玉在表演清音

她拜在文洪兴老师名下学唱清音。老师不识谱只能口传声教,得下功夫一句一句地记下来,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熟练掌握。想要唱好清音,更靠自己平时观察和摸索。老师在台上演唱,我就在台下认真观察,看老师手怎么摆放,步子怎么走,唱词该如何婉转、动人心弦……我跟随老师先学的是传统曲目,如《断桥》《尼姑下山》《黛玉葬花》等,后来又学习了一些现代清音段子,如《江姐上华蓥》《绣红旗》《雷锋入党》等曲目。“在老师的专业提携、师兄们的鼓励帮助下,我的技艺有了很大提高,经常到外地巡演,送文化下乡,为人民群众服务,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下乡演出时,印象最深的是寒冬腊月,天气再怎么寒冷,老乡们只要看见我们搭台演出,哪怕天下着雨雪,他们还照样在台下看戏。观众们的热情让我感动,所以台上再怎么冷,我也有一股子劲头在。演出结束后,老乡们热情地拉着我下台烤火暖手,这一幕幕情景至今仍生动地在我眼前重现。”

“1971年,我被分配到南充内燃机厂当工人,所幸厂里的领导和兄弟姐妹们很尊重我,对我也很照顾。在厂里搞文艺活动,我教工人们唱歌、唱清音,让我钟爱的清音继续发挥光和热。1997年退休后,我组建了一支群众文化艺术团,常年在南充市北湖公园演出,以歌舞、戏曲的形式唱响新时代。艺术团影响很大,电视台、报社常常采访报道,2003年,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还跟踪报道了我。”

在北湖公园非遗馆演出

传承清音

早年的清音很盛行,不用担心听众匮乏,但如今却成了一门濒临失传的民间曲艺。谈起清音的辉煌,张老师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南充的大街小巷都能听见人们传唱清音,“那时候的清音就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传唱度很高。”

张正玉说:“四川清音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很多名家,可以说是曲艺中的瑰宝。目前很多清音创作人要么离开,要么转行,《断桥》《关王庙》《昭君出塞》等曲目都是多年前的老曲,如今能创作新曲的人才寥寥无几。”

张正玉在南充市曲艺团照

清音的艺术表现主要是弹舌音、哈哈腔、绕口令,技巧性很强,要培训多年才能熟能生巧。张正玉说,这一周期与流行乐相比,出成绩慢,也就成为很多人不愿学清音的原因之一。

清音的传承需要创新,要融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从多角度、多方位拓宽路子,才能把这门艺术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除了在题材、表演形式上,张正玉老师大胆创新,内容上也不断与时俱进。此外,她还注重全面美化曲艺唱曲的舞台呈现,让川北清音在不失传统经典中又蕴含着时尚,洋溢着时代气息。将她自己擅长的二胡、小鼓、扬琴、盘碟等一些乐器加入到清音表演中去,还取材一些接地气的内容,编成清音曲调,到田间地头,为乡村老百姓表演。

“清音要真正走下去,传承下去,就需要吸纳年轻一代进入清音队伍,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唱清音,让大家真切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张正玉在后辈中寻找可以继承的人才,培养徒弟何茹、蒲筱云、王兴华、屈小平、李玉兰、古晓晓、乔万珍、肖俊华等。如今已77岁的张正玉说,“我想把我近65年积累的全副技艺继续‘口传心授’给年轻人,希望传承清音这门曲艺文化。如今顺庆区文化馆建立了传习基地,我们在各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发现了一些可造之才,我会尽我所能把这个曲种传承下去,不使它失传。”

张正玉在南充市五星小学开展清音教学活动

愿您,如一位艺术行者,漫步在岁月的长河中,以清音流韵为伴,让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生命的热情与智慧的光芒。愿您的艺术之路,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个渴望美的心灵。在岁月的长歌里,愿您砥砺前行,用您的才华与坚持,继续书写精彩人生!

张正玉在演出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郑学超(四川南充人。作品散见方志四川、天府作家、《南充日报》、今日顺庆等新媒体平台及报刊)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