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五一特辑】三代人的劳动节‖聂难

作者:聂 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01 14:11:49 浏览次数:119 【字体:

三代人的劳动节

聂 难

暮春的风裹着麦香钻进窗棂时,我就会想起老家用麻袋装麦子的场景。爷爷佝偻着背站在田野里,父亲握着木锨的手青筋暴起,而我的粉笔灰,此刻正和着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在属于劳动者的节日,写下不同的诗行。

记忆中的爷爷永远穿着蓝布衫,裤脚沾着新翻的泥土。劳动节在他那里不是假期,是麦田里的守望。天还没亮,他就背着锄头往地里走,露水打湿裤腿。“春争日,夏争时。”爷爷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锄头会说话,划过土地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和大地的私语。他教我辨识麦苗和杂草,粗糙的手掌覆在我手背上,茧子蹭过皮肤时,我感受到岁月的重量。正午的阳光炙烤着麦田,爷爷摘下草帽扇风,露出被汗水浸透的白发,却笑着说:“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才能换来白馒头。”傍晚收工,他坐在门槛上擦锄头,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父亲的劳动节也在翻滚的麦浪里。他接过爷爷的木锨,却在腰间别上了拖拉机的钥匙。机械化的浪潮涌进乡村时,他依然守着那几亩良田,只是掌心的老茧从锄头柄的形状,变成了方向盘的纹路。“现在种地省力些了,可老天爷的脾气还是得顺着。”父亲摸着农具箱上的锈迹说,箱子里的镰刀和卷尺代替了爷爷的锄头,却一样被擦得锃亮。

轮到我过劳动节时,教学楼的走廊里飘着粉笔灰的气息。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握着的粉笔代替了祖辈的农具,在黑板上耕耘着另一片“土地”。有人说教师的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可谁知道,批改作业时划过的红笔痕,备课到深夜的台灯暖光,还有送学生毕业时湿润的眼眶,都是耕耘的印记。今年劳动节,我带着学生去田间上劳动课。孩子们蹲在麦田里,我教他们分辨麦穗的青涩与成熟,就像爷爷当年教我分辨麦苗与杂草。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仰起脸:“老师,麦粒怎么变成面粉呀?”阳光穿过她的发丝,照在我沾着粉笔灰的袖口上,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教育也是一种播种——播下知识的种子,等待时光里的收获。

暮色浸染校园时,我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办公室窗外,远处的麦田翻着金浪,父亲的拖拉机正突突地驶在田埂上。手机里跳出父亲的消息:“今年麦子长得好,给你留新磨的面粉。”想起爷爷的锄头、父亲的拖拉机,还有我教案本里夹着的麦穗标本,三代人的劳动,原来都在耕耘着希望——爷爷在土地里种粮食,父亲在土地里种日子,而我,在孩子们的心里种未来。

深夜回家,母亲正在蒸馒头。蒸汽氤氲中,她掀开笼屉,白白胖胖的馒头冒着热气。“你爷爷当年总说,面食里藏着土地的魂。”母亲擦着手说,“你爸今天还说,地里的麦子该灌浆了。”我咬下一口馒头,麦香里混着岁月的味道,忽然明白劳动是一场无声的传承。从锄头到粉笔,从麦田到课堂,变的是劳作的形式,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聂 难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