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契文双甲子 学苑一葩新 ——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朱彦民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9日 12版) 发布时间:2019-10-19 19:06:13 浏览次数:837 【字体:

作者:朱彦民《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9日 12版)



    8月16日,“远古回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画展”在加拿大多伦多揭幕,共展出甲骨文临写、创意作品120幅。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这片卜骨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国家博物馆供图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卜甲。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语言论坛】

今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清末民初的殷墟甲骨文惊现于世,与敦煌石室经卷、西北流沙坠简、明清大内档案,并称中国近代文化史料四大发现。如今,这几大发现大都发展成世人为之侧目的重要学问,甲骨学自然也不例外,已然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门国际显学。

1、地不藏宝,山川献灵

甲骨文,主要指商代晚期刻契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有系统的古代文字。当然,除了占卜之辞外,甲骨文还包括一些记事刻辞、干支表和家世谱系等。甲骨文中出土最多也最为典型的是殷墟甲骨文,即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遗址的商代后期文字。商灭亡之后,这些占卜文字也随着殷都的焚毁而掩埋在殷墟地下,直到清末才被发现,又重见天日。

尽管学术界对于甲骨文发现的人物、地点、过程等细节还多有争论,但是殷墟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这个时间,则无可争议。从那以后,在这片古老的殷墟故址,陆续有甲骨文这种异常珍贵的商代晚期文物出土。

甲骨文发现之后,大约有30年时间是处于被私人盗掘的状态。据记载,小屯村民伙同文物商贩的盗掘,始于甲骨文被学术界认定之后的1900年前后。

最早在自家田地里挖掘甲骨的是刘家。1900年的春季,刘家在村东北洹河南岸的台地上自家的二十亩地里,一坑挖出了1500多片甲骨。此后二三十年,小屯村民都有私人盗掘,而且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外人知道得很不详细。据统计,村民私自盗掘出的甲骨约在8万片以上。而自甲骨文发现以来,殷墟甲骨共出土了大约16万片。也就是说,私自盗掘所得甲骨占了殷墟出土甲骨总数的一半。

这种私人盗掘的情况,对于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殷墟遗址文物破坏性很大。1928年秋季,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对殷墟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从此之后,史语所考古组每年春秋两季在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十年进行了15次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其中也多次发现珍贵的甲骨文材料。比如,第三次发掘收获包括著名的“大龟四版”在内的有字甲骨3012片;第五次发掘出土一片十分罕见的牛肋骨刻辞;第十三次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未经翻扰、蕴藏丰富、内容重要的甲骨窖藏——YH127坑,经过搬迁到南京室内发掘,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其中字甲17088片,字骨(牛肩胛骨)8片,完整的龟甲300多版。

抗日战争期间,处于沦陷区的殷墟遗址又一次陷入无政府的盗掘状态,包括甲骨文字材料在内的大量殷墟出土遗物再一次严重流失到海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自1958年之后在安阳设立了殷墟考古工作站,1961年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考古发掘走上了正轨,甲骨文的出土与发现也时有收获。值得介绍的是,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出土甲骨5041片。后来经过室内整理,又缀合了530片,实际得甲骨4511片。这是自“127甲骨坑”之后,又一次意义重大的甲骨窖藏发现。

此后殷墟又多次发现甲骨,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在花园庄东地发掘了一个甲骨窖藏坑,共清理了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刻字卜甲574片;卜骨25片,刻字卜骨5片,共计刻字甲骨579片。

对于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材料的统计数字,学术界虽多有争议,但一般人都认可约16万片之数。而甲骨文单字约有4500个,其中被考释确识的约有1500字。

殷墟商代晚期甲骨文之外,还分别在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现了岳石文化甲骨文,在河南郑州二里冈遗址发现了商代早期甲骨文字,在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了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字,又分别在河南郑州洛达庙、山西洪赵坊堆、陕西岐山凤雏、周公庙、扶风齐家、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等地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当然,这些发现于殷墟遗址之外的甲骨文,数量少且不成规模,其文字细微,刻写粗糙,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都无法与殷墟甲骨文字相媲美。

2、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120年的甲骨学发展史中,不同时期都有一些学者投身其中,深钻细研,在甲骨学各个分支作出独特贡献。按照甲骨学家王宇信在《甲骨学发展120年》一书中的概括,包括甲骨学“四个第一人”“甲骨四堂”、甲骨学“八老”、“六外国权威”“五资深”“七领军”“九新秀”等数十位学者,可谓群星灿烂。他们的光亮照耀了甲骨学的来路,他们的成果为甲骨学的构建和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甲骨文发现之后的甲骨学“四个第一人”: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懿荣、甲骨文第一本著录《铁云藏龟》作者刘鹗、甲骨文研究第一本著作《契文举例》作者孙诒让、甲骨文第一本字典《簠室殷契类纂》作者王襄,开风气之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甲骨学的诞生和草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就是影响较大的“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他们都对甲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非常凑巧的是,他们的名号中都包含一个“堂”字: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王国维号观堂。最早将四个甲骨学家称为“甲骨四堂”的,是著名学者钱玄同;最早为“甲骨四堂”评定功绩的,是同样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也是著名甲骨学家唐兰。1939年,唐兰在《天壤阁甲骨文存》序言中说:“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在甲骨文研究的早期,罗振玉当属第一位功臣,罗氏在甲骨学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探明甲骨出土之地为安阳小屯村,而非流传的汤阴、羑里等说;二是收藏丰富,为研究甲骨文字提供了较为全面和可信的材料;三是整理与刊布甲骨文字,著录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四书;四是首创地上资料与地下资料互证的方法;五是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单字;六是影响和带动王国维开始研究甲骨文,形成“罗王之学”;七是《集殷虚文字楹帖》开创了甲骨学另一分支,甲骨文书法。

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史地问题,其代表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及《续考》考证殷商王室世系,印证《史记》上古史体系,并纠正《史记》记载的谬误。此外,其《古史新证》通过甲骨卜辞证史,发明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董作宾对殷墟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和分期断代研究,奠定了他在甲骨学史上的学术地位。他整理、著录经过科学发掘的殷墟甲骨文材料,著录有《殷墟文字甲编》《乙编》等;研究甲骨文例、缀合甲骨材料,奠定了甲骨学基本框架。他对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使甲骨文材料有了更加科学的史料价值。其《殷历谱》,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历法和我国古史年代学。此外,他对甲骨学史概括与总结,著有《甲骨学五十年》《甲骨学六十年》等。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成就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甲骨材料的著录,著有《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主编《甲骨文合集》;二是其《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等对甲骨文字考释,成就非凡;三是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历史;四是对甲骨学本身的规律和现象,大胆探索;五是在甲骨的断片缀合和残辞互补方面,也每每发凡起例,多有成功;六是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取得了不小收获;七是推崇殷人刀笔文字的艺术水平,对甲骨文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代有学人,薪火相传

除了上举的“甲骨四堂”,还有许多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陆续加入甲骨文研究的阵营,形成一支绵延不绝的甲骨学学术梯队。比如甲骨学“八老”(容庚、商承祚、于省吾、唐兰、陈梦家、胡厚宣、严一萍、饶宗颐)、“六外国权威”(明义士、岛邦男、雷焕章、伊藤道治、吉德炜、松丸道雄)、“五资深”(李学勤、裘锡圭、王宇信、刘一曼、许进雄)、“七领军”(葛英会、朱凤瀚、宋镇豪、黄天树、蔡哲茂、朱歧祥、吴振武)和“九新秀”等,他们或从事甲骨文字的考释,或对甲骨占卜的文法文例总结,或对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继续探索,或利用甲骨文字材料复原研究殷商历史,虽然学术理路和治学特点各有不同,但都成绩斐然,显示出甲骨学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代有传人的雄厚潜力。

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刊布。在这方面,甲骨学界同样有着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成果。从刘鹗、罗振玉开始,这一材料著录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留下来许多著名的甲骨著录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至1982年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共有13巨册,收录殷墟甲骨41956片,是目前收录甲骨最多的一部大型著录书。在此之后出土发现的或未收入《合集》的甲骨文,则又辑录为《小屯南地甲骨》《甲骨文合集补编》《花园庄东地甲骨》。流散于外国和其他地区的甲骨文材料,也陆续著录出版,比如《怀特氏等收藏甲骨集》《法国所藏甲骨集》《英国所藏甲骨集》《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著录,如《殷墟甲骨辑佚》《史语所购藏甲骨集》《甲骨缀合汇编》《旅博博物馆所藏甲骨》《笏之甲骨拓本集》《三峡博物馆所藏甲骨集》等,都为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颖而丰富的学术材料。

1976年由殷墟妇好墓的发现,引发了对“历组卜辞”时代是否提前的讨论。李学勤将此组卜辞由董作宾“五分说”的第四期提前到武丁晚年到祖甲时期,并提出以甲骨文字体为标准进行分组整理和殷墟甲骨的两系说。

4、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回顾以往甲骨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前辈先贤做出了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甲骨学研究已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说前景光明,大有可为。笔者认为,将来的甲骨学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整合存世的所有甲骨文材料,尤其是汇总刊布学术界缀合的新材料;二是继续致力于甲骨文的字的考释;三是加强甲骨卜辞分类、断代工作的科学性;四是更好地利用甲骨文资料,深化对商代社会历史的认识;五是加强对商代祭祀制度和礼仪制度的研究;六是积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

总之,甲骨文研究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一系列重要课题有待进一步开掘研究与探讨。可以预期,随着甲骨文研究在各个分支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就和重大突破,甲骨文研究必将会有一个飞跃性发展。甲骨学作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必将吸引更多的中外学者投身到它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来,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

(作者:朱彦民,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