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彝族风情之衣食住行‖毛勇

作者:毛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8 15:32:39 浏览次数:1424 【字体:

彝族风情之衣食住行

毛勇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4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经过千百年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彝族文化和风情。这里,以紧邻凉山州的石棉县彝族为例,说一说彝族风情之衣食住行。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作为彝族形象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独特的彝族风格。县境内彝族人多居住在高山或中高山地带,以农牧业为主,有饲养牛羊的传统,衣着服饰多以羊毛、牛毛、麻为主要原料,以蓝、黑两色为基调,注重厚实保暖。彝族偏爱黑色,体现庄重、严肃、深沉的特征。境内彝族保持传统服饰款式,男女皆穿开襟袖上衣,袖口、领口和襟边绣有花边。佩戴耳环(男子只穿左耳)、戒指、手镯。男子头顶留一绺3寸左右长的头发,彝语“兹尔”广泛称“天菩萨”,头缠一条约4米宽的蓝布头帕,头帕要么搓成条状缠成交叉圈,要么折叠缠成并列形,多数男子,特别是青年男子在头帕左前方扎成一拇指粗似笋状的“兹贴”,俗称“英雄结”,成为男子英武的象征。下身着蓝布长裤,裤脚较宽约0.6—1米,属中裤脚。赤脚或穿自制草鞋。左耳戴一串由三个蜜蜡珠穿成的耳环,中间的珠子大,为黄色,上下的珠子小,为红色,用红色丝线缀穿起来。外罩查尔瓦或披毡。

彝族妇女的服饰以雍容典雅见长,独具特色,未婚姑娘头顶一块瓦形方帕,帕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用发辫或毛线和发辫缠绕,方帕前沿遮额,后沿遮领;双耳佩戴蜜蜡珠或银质耳环;生育后换成荷叶形青色夹层帽,帽后正中饰箭条形饰条。上身着镶有彩布或绣有花边的左开襟大褂衣,袖口细窄,衣短仅及腹部,领口上别有一银牌花,衣领点缀满小银泡。下身着用多层彩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长及地,彩裙随脚飘动翻滚,像多姿多彩的流云。

查尔瓦、披毡是县域彝族最具特色的外套服装。查尔瓦(彝语称瓦拉)从质地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羊毛为原料,捻成线编织成人字纹条幅,裁制而成,形如战袍,长及胯,保持羊毛本色,或染成青、蓝色,于肩部或底边用彩色丝线绣上各种精美的图案。另一种则以牛毛为原料制成,长过膝,下端留有10厘米长的绳穗作为流苏,厚实较重。披毡(彝语称“石都”或加石),用上好的细羊毛精擀细制而成,形如蓑衣,长过胯,染以青色为主,无饰,原料以纯色羊羔毛为上品,披毡还作为寿衣之用。查尔瓦和披毡是县域彝族人必备的传统衣物,有的单穿,也可二者叠用,白天披之御寒防雨,夜晚盖之暖身,居家野宿可裹面而息。

县域彝族服饰花纹图案绚丽多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以天象为图案的有日、月、云彩、彩虹等;以自然为图案的有山、水、河;以动植物为图案的有鸡冠、羊角、牛眼、树叶、蕨草、鱼、羊的头饰等。这些均系彝族盛装。

县域彝族的服饰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自然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过多,过去黑彝和白彝后代有明显的区分,前者以黑色为底素衣宽饰,显示庄重;后者花哨艳丽,色彩鲜艳。而今县域彝族服饰,除个别中老年人和部分年轻姑娘有备外,大多随着时代发展,融入社会主流,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融为一体,反映了县域彝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对美的追求。

饮食习俗

受生产生活条件影响,县域彝族群众饮食习俗有其独特的一面。主食以玉米、荞麦、马铃薯为主,逢年过节可换少许大米等细粮作辅食。砣砣肉和杆杆酒是县域彝族传统的特色食品,也是待客送礼的佳品。新出产的粮食或新酿制的酒,请老人或尊者先品尝。过年逢节先拜祭祖先。彝族好客,客到先献酒,主人会斟上一杯酒双手捧给客人,不会喝的客人也要稍微表示,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不尊。

宾主稍作寒暄,主人宰杀畜禽款待客人,必须当着客人面宰杀,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宰杀畜禽一般由客人的尊贵、人数的多少而定,一般客人杀鸡以待,尊贵的客人宰杀猪、羊以待,最尊贵的客人宰牛相待。主人待客的各种食品客人都要食用,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不尊重,给主人难堪,但不能各种都用光,要剩少许,这样主人以为客人已吃饱感到满意。

彝族待客时有献猪头、羊膀、牛膀的习俗,用餐时将所献之物摆在主客面前,餐后由主客带走或由主客转赠其亲友。

彝家待客有先客后主的习俗,客人先吃,主人不陪,待客用好后,主人才用餐,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砣砣肉:将猪肉或牛羊肉带骨砍成拳头大小,放入汤锅里煮,待肉煮熟时,将肉捞出,放在簸箕内或木盆内稍凉,撒上盐、花椒面及木苦(彝语,野生香木的根、皮粉或木姜子粉),将簸箕或木盆不断摇晃,使佐料均匀地沾在肉块上,便是可以享用的彝家砣砣肉。砣砣肉鲜香可口、肥而不腻、瘦而不绵,是彝族待客的最佳食品。

杆杆酒:又名坛坛酒,将一种或几种粮食(以荞麦为佳)按一定比例放入坛内,加适量清水,放入一定比例的酒作引子加曲发酵用泥土封坛,存放一定时间即可。食用时将一细竹管插入坛内,口含竹管吸饮,故称为杆杆酒、咂酒。杆杆酒,清爽可口,饮而不醉,受彝民喜欢,在逢年过节、婚嫁时酿制。

餐具:彝族使用的炊具或餐具,过去除少部分从汉族地区交换来的铁、铜制品外,其余以竹木为原料,竹盘子、木钵、木碗、木勺、酒壶、酒杯。以硬杂木加工精制而成,色调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各种图案取材于生活,木制餐具有耐腐蚀、隔热的特点,精巧、美观,是值得观赏的工艺品。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县域彝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饮食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交通的改善和作物品种、耕作技术的改进,常以粗粮换取细粮。畜牧业的发展,肉食不再是逢年过节才有,饮食习俗也趋于大众化。如今,彝家砣砣肉被列入石棉名小吃,已进入餐馆、酒店,受到食客欢迎。彝族的饮食习俗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健康向上的习俗,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居住习俗

石棉彝族大多居住在偏远高山,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且迁徙流动不定,居住比较简陋。住房多依山而造,低矮简易,以带叉木杆做支架,竹篱笆为墙,房顶盖竹笆子或木瓦板。以竹篱笆为墙的房又叫笆笆度,竹笆房难防风雨,如遇大风随时都有可能被风连根拔起。少数家庭殷实,能长期定居者,以筑土为墙,木式框架,盖土瓦或木瓦板,俗称瓦板房。房内布局及用途不管是笆笆房还是瓦板房基本相似。

县域彝族住房大致分为三大块,进门一大间作为客厅,是家庭举行各种活动、仪式的主要场所,设有火塘,用于煮饭、取暖等。左间为主卧室,是主人的卧室,接火塘的墙角摆设一木柜(菩萨柜),主要用于祭祖等仪式,一般外人严禁跨入主卧室。客厅右边为客房或用于堆放粮食等杂物。各间用木板或竹篱笆相隔,除客厅外,其余两大间可用木板或竹篱笆按其大小分隔成若干小间,充分利用。楼上空间相对比较矮小,多用于堆放杂物。

瓦板房是县域彝族住房的一大特色。以土筑成墙或乱石垒成墙。以木杆为结构,形成“人”字架。房顶盖瓦板,瓦板一般长5—6尺,宽20—30厘米,厚3—4厘米。每年农历六七月翻盖一次,由于长期烟熏,可用50—60年甚至更长。

劈瓦板要有一定的技术,绝非人人都可以。先要选好上等的杉木树,理清杉树木纹,用刀竖劈开板,瓦板要保留板面沟状木纹,好让雨水顺流而下。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瓦板屋一般不设窗,即便要设也较小。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对高山少数民族地区排解“农村四难”(即饮水难、行路难、看电视难、照明难)和篱笆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彝族群众居住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在在县域彝族地区特别是公路沿线,随处可见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室内设施也逐渐向电气化迈进,昔日简陋的瓦板房越来越少,低矮的笆笆房基本消失。

交通运输

石棉县域地理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河纵流,自古交通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运输,一直人背马驮。

人背,是用麻袋装上细粮,用麻绳搂在背上背。其次是用竹子编成背篼装上物品等背去远处进行交换。

马驮,也是用羊皮袋或麻袋和背夹装上货物捆在马背上驮运。人行的道路不是专门修的,而是人们长期行走而形成的。水上交通遇小河,砍木料搭木桥过河,遇大河架索道,没有铁绳则用竹子绞成竹绳架索道而过河,十分危险。乐(山)西(昌)公路开通(1941年6月通车)后结束了县域无公路的历史,但路况差,运输条件没有多大改善。1952年建县后,国家进行108国道公路加宽改造,加之省道泸定至石棉、甘洛至石棉及部分县、乡、村公路修建联网和专用公路的建设,为全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如今县域内除极少数高山的个别彝族组外,大部分彝区都通公路,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运输工具进入彝寨,人背马驮的现象已成历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毛 勇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石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