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论火把节之渊源‖吉吉英优

作者:吉吉英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07 16:07:19 浏览次数:681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论火把节之渊源

吉吉英优

一、火之历史文化渊源

对现代人而言,火是稀松平常之物,但在远古时代,火是稀缺的。早期古夷人类悟猛叠古生火,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把“绒草”放在石头上,用另一块石头不停撞击,通过撞石间的摩擦,擦出火花点燃干绒草生出火。

史前生活严酷残忍,若人类没有发现火、保存火,面对那些黑暗寒冷的日子,人类真不知该如何度过?由此,人类产生对火的崇拜,把火文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赋予它很多独特含义,自然而然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火文化。

人工取火是人类历史文化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第一次有了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促进了人类体制和社会的发展,并最终将人类与动植物分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进入文明新纪元。悟猛叠古也因此得到人类的尊崇,被奉为“火祖火神”。

一些民族认为,地上的火来自太阳,二者看起来有不少共同之处:第一,太阳给予人类光明,而火亦可作照明之用,所以过去一到夜晚,便用各种火照明;第二,太阳能给人带来温暖,而火亦常作取暖之用;第三,太阳能晒干万物,火亦能烘干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这些相似性让原始人误以为两者有关联,有些民族甚至认为火是太阳的派生物,人工火是被人掌握或“人化”了的太阳。不少学者则认为,太阳崇拜与火崇拜相互关联,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太阳崇拜源于人间的火崇拜,法国人利普斯所著《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中说:“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但其形式多种多样,像古夷都、印度教徒、袄教徒、古代墨西哥人和其他地方,对火的崇拜各有不同,火时常是太阳的代表。”

《夜淮南子》部分专章论及远古的火,认为“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出现了包括火在内的变化才生成了万物。点着火,挂在天上,就是太阳;太阳离我们很远,不能接触到,只能看到,但是太阳能够辐射出大量的热,是因为太阳中有了强烈的火。

这些都间接地说明火在宇宙万物形成时就存在了,是原本就有的一种物质形态。回顾和认识漫长的地球发展和生物演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历史,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解火文化生命,尊重火文化生命,洞悉火文化历史的生命之魂。

二、火把之历史文化渊源

原始神话记载,远古时期天上有天国,地上有地国,两国间常为彼此的发展和繁荣而产生竞争或摩擦。恩体古孜为王时期,他嫉妒地国发展有超越天国之势,便生出想方设法灭绝地国之心。他先遣分管天兵武将大力神斯惹阿比到人间欺负人类,人间许多大力神士联合起来也敌不过。当斯惹阿比听说人间有位大力神士火体郎霸,是一位摔跤帝王,便想以摔跤比

武为借口除之。他四处寻找,以到安都地域火体郎霸家作客为由找到其家,但未见其人,仅见其耄母在家煮饭。问之,其耄母说儿子清晨拿着斧头上山巅去了。久等不见火体郎霸归来,其耄母已煮好食物,斯惹阿比早已饿得饥肠辘辘,没有征得耄母同意,他随手将锅盖一揭,只见一大锅圆方块食物。斯惹阿比问老耄人锅内是什么?老耄人回答是儿子的食物(岩石等硬物)。斯惹阿比捡了一块到嘴里啃,但怎么也啃不动,自认为天底下无敌的他,想了又想,越想越感到心虚和恐惧,于是就以寻找火体郎霸为由溜跑。等跑到对面一片森林旁时,见一影彪形夷人肩扛一根大锅口粗的大圆木往家走,斯惹阿比知这是自己久寻的对手火体郎霸,但不敢面对而埋头与之错过。

火体郎霸回到家后,通过母亲的诉说,才知近日把民众搞得不得安宁的斯惹阿比来过家中。为保护人类,饭后他便去寻找那位坏家伙,一直追至早上伐木的那片森林旁。早有不测预感的斯惹阿比看见后便四处躲藏,最后跳进一棵大树的空心树洞中藏起来,满以为这就安全了。

火体郎霸在森林中发觉似乎有个不寻常的人影在躲闪着自己,但又找不着人,自责自己笨手笨脚追不上那坏家伙。一气之下,他鼓足劲抱住那棵空心大树用力一拔,听到“吱”地一声大响后,就将拔断了的大树往崖下一扔,垂头丧气地回了家。回家后,他一连几天都睡不着吃不香,总为弄不死那坏家伙而发愁。但他不知的是,那天躲在树洞里的斯惹阿比已被挟于大树中被他弄死了。

几十天后,人们发现树洞经常爬出挟着腐尸的蛹虫、蚊子、蚂蚁、蟑螂、小鸟等,这一机密人们都知道了,也告知了被天王认作其耳目的乌鸦。乌鸦迫不及待地飞上天宫,将这一坏消息禀告给天神恩体古孜。再令分管天虫的大神帝欧拉英率领天兵天将于人间,活捉地上大力士,并放天虫将地国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吃光。一连数天,他们明查暗探也找不着火体郎霸,帝欧拉英认为找不着也罢,只要天虫把人类庄稼吃光,他也会连同所有人饿死。当铺天盖地的天虫被放出后,一些地方的庄稼被吃光。惊慌失措的人类都聚集在火体郎霸周围,要他为大家做主。火体郎霸在人类灭顶之灾面前也不负众望,经过苦思冥想与长老们商议之后,他提出全民奋起,人人动手,以火为武器消灭天虫。在向人类献计后的第二天傍晚,人类以燃烧一大堆冲天大火为信号,四面八方的民众开始在同一时间,在各自家里的火塘中点火,先屋内后院子再到田间地角,继而形成野外火海的战略战术,烧了三天三夜,烧红了大地,映红了天际,终于把天虫消灭了。

为胜利狂欢近三天的人们谁也没见到大地英雄火体郎霸,于是分头寻找,最后发现他正在安都的泽刻猛图山、猛切耐赫山、俄子博傲山上与天神帝欧拉英决斗,已遍体鳞伤的他变成一团大火球滚入敌群中,把帝欧拉英活活烧死。可惜的是大地英雄火体郎霸也为了人类的生存,化于火焰升空不见了,人类怀着既高兴又悲痛的矛盾心情,从此以后就开始过火把节。

三、火把节之历史文化渊源

火把节本质还是火崇拜的一种表现,源于彝民族对火、太阳、祖先、神灵的崇拜,本意是驱灾去魔、祭灵祭祖、祈求幸福、庆贺丰收,烧掉一切不吉之源,祈盼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上火把祭火神、太阳神,便有了人灵魂不死的信仰,从而有了人灵魂升天的信仰,至今彝人人死或升天也是有俩人行火器带路。火在彝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彝人原始耕作方式是典型的禁林开田、刀耕火种,饮食也以火食为主,如火烧洋芋、包谷、荞粑,火烧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杀猪、杀鸡,只能用火烧去毛。彝人日常生火、存火、用火的主要场地在火塘,是彝族家庭生活中心。火塘的火终年不熄,生火用火镰蔽击燧石溅出火星点燃枯草,这种方法至今诸多地方仍在使用,猎人外出用火绒带火,能三四天不灭。彝人生在火塘边,吃在火塘边,长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死也死在火塘堆,升天后的灵魂也会留在火塘核心。火塘也是彝人议事、待客、祭祀的地方。

彝族各种娱乐活动也都是围着火塘、火堆进行。传统火把节一般从6月24日开始(按照古夷人的十月太阳历计算,公历大概在七月二十日左右)迎火(东赐)、玩火(东给)、送火(东哈),历时3天左右,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乱。布拖是彝族火把节发源地,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方,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阿都高腔之乡”“彝族口弦之乡”“彝族银饰之乡”“彝族朵洛荷之乡”的美称。火把节也是布拖一张亮丽名片,节庆当天会举行传统选美、朵乐荷、安都高腔比赛、火把狂欢夜、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摔跤等传统民俗竞技活动。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国内过火把节的民族还有:纳西族、苗族、佤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古族、布朗族、布依族、基诺族等。国外也有类似的火把节,如美洲大陆印第(夷狄)安、墨西哥玛雅人有祭太阳神节;美国有沙漠火把节;日本有野沢温泉道祖神祭,是日本国内三大火祭(俗称火把节)。此外,西班牙、以色列、英国等国也存有与火把节相关的文化历史。狂欢的火把节和盛夏滚滚的热浪,张扬而又多彩,浓郁的彝族历史文化情状和火热民族情愫,撩拨得安都人心潮澎湃,他们在蔚蓝天空与褐色土地间,画出绚丽辉煌的一笔。人们以扎实生活为基础,却不拘泥于显示生活为表层,而是提升至艺术高层,表现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一束火把承载着太多故事,也肩负着太多的历史文化。火把辉煌就是人间最美风景,火把节可以把火的文化转化成民族精神。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经历多年火种采集,才汇聚成熊熊燃烧的火把,让胜利之火高高擎起。所以,火把节的名称,象征着无数代人点燃的熊熊胜利之火,它们将被更高地擎起,将会更加光芒四射,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传承万世。这是无数代人点燃的胜利之火,这是大火把节文化历史的精髓所在。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吉吉英优(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