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揭开“云朵上的民族”神秘面纱

作者:郭静雯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14 15:39:59 浏览次数:765 【字体:


《羌族石刻文献集成》填补羌族历史研究空白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遗憾的是,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它的史料十分匮乏。

日前,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由阿坝师范学院曾晓梅团队完成的《羌族石刻文献集成》社科项目获得一等奖。这份跨越2000多年、收录390余通石刻文献、多达280万字的研究成果,勾画出羌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并首次发现不同时期羌族姓氏名号等特征,填补羌族历史研究空白,揭开了“云朵上的民族”的神秘面纱。在5省进行田野考察收录390余通石刻文献研究羌族石刻文献,课题组采用了最耗时耗力的方法——跑遍各大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文献中凡是可能有关的,全都想办法借到原文通读,然后选出与研究直接相关的内容,一一验证。

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四楼的图书室里,编号为K29的一排书架是课题组牵头人曾晓梅最常来的区域。这里有全套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许多重要的线索都来源于它。

刘氏百代兴隆碑是研究中发现的最重要、最特别的石碑。它就藏在距阿坝师范学院约2公里处的半山腰上。这块碑记载了刘氏羌人曾参与廓尔喀之役。曾晓梅认为,这佐证了明清羌人为稳定羌区政治、遏制本地区劫掠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它与茂县的刘氏第七代“刘正祥碑”互为印证。

4年来,除四川外,课题组还到陕西、山西、甘肃、青海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那些石刻大都在深山老林,有的已毁坏消失,需从原有资料上剔除。”曾晓梅说。

最终,课题组共收录了390余通石刻文献,编撰形成《羌族石刻文献集成》于2015年出版。

已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教授毛远明认为,这本著作上自汉代,下迄民国,跨越2000多年,为羌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通代意义的实证材料。首次全面系统搜集整理280万字填补历史研究空白众多评委专家认为《羌族石刻文献集成》“首次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与深入研究羌族汉文石刻”。

课题中的考证涉及羌族姓氏、种落、宗教、风俗、历史等方方面面。关于姓氏名号、世系谱牒等内容更是首次被发现,填补了羌族史研究的空白。例如,刘氏百代兴隆碑记载了清朝嘉庆八年之前,刘氏家族及其妻女共九代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呈现出明显的父子连名、汉姓羌名等特征,可以看出清代羌族的命名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从未提及。

这项课题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2008年,曾晓梅是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副研究员。工作之余,一处有关于羌族汉文石刻的记录让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12”汶川特大地震来临,曾晓梅与同事冒着余震危险将文史资料和电脑硬盘从宿舍中“抢救”出来,将40万册图书搬上大卡车。灾后重建的三年中,曾晓梅完成了《羌族研究文献资料索引》《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等成果,并申请到了教育部课题——“羌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罗一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