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一瞥

作者:苏雁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7日 09版) 发布时间:2019-11-17 23:24:45 浏览次数:652 【字体: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7日 09版)

龙凤纹漆耳杯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花开光花鸟纹盘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藏

 

酱釉猴塑 张家港博物馆藏

 

西周饕餮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

 

同心圆纹彩陶盆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藏

 

 

 

 

 

 

 

【艺境观象】

近日,“长江文明物语——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在江苏省张家港博物馆开展。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孕育了华夏5000年文明史,一头挑起远古神话中的“昆仑墟”,一头连接融通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青藏彩陶、巴蜀青铜、楚国漆器、景德镇瓷器……这些长江岸边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开放创新精神。

长江最显性的特点是开放。它是陆海联动的大通道,它张开双臂,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险峻峡谷,经巴蜀,过荆楚,行赣皖,一路裹挟支脉与溪流,在吴越之地冲积而成肥沃的三角洲,缓步汇入太平洋。它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极强,中国文化最早传播到东亚,便是从长江流域起步的。南京六朝300余年,从建筑到文学再到佛教,悉数传至一衣带水的邻邦,直至海上丝绸之路把这种文化交流推向了顶峰。长江不仅孕育了三星堆巴蜀文明、良渚文明以及长江下游的吴越文明,还融汇了诸多世界先进文明,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区域。

从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篇中,能够感受到长江流域的三种独特气质。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是浪漫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长江还是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长江的真善美爱,表现在对山水之爱,对情感之爱,在长江流域演绎了太多动人的故事。

便利的交通、丰饶的物产和精湛的技艺,创造了长江文化的高峰。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描绘了130多项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其中大半来自长江流域,由此可窥长江流域手工艺的发达兴盛。

一部陶器史,半部文明史。放眼长江流域,在屈家岭文化遗址、彭头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等都曾出土了大量陶器。“2018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出土了大量六朝至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器物和标本,其中以瓷器数量最多,来自全国十几个窑口。此次展出的黄泗浦遗址出土瓷器之一酱釉猴塑,系唐代巩县窑出土文物。该瓷器宽仅为4.6厘米,高6.2厘米,通体施酱黄釉,釉色均匀透亮,造型为一公猴驮一母猴,而小猴则紧紧抱住母猴,表现出一家子的亲密和谐,造型憨态可掬。考古专家认为,黄泗浦遗址不仅是唐朝和尚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启航地,还曾是一处繁华的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瓷器的制作和运输,都离不开水。自长江中下游的四川、湖北、湖南,到东部沿海的江浙地区,大大小小的窑址,沿着长江星罗棋布。长江流域的景德镇,在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影响下,烧制出了青花瓷,改变了此前瓷器釉色只有青、白、黑的单调局面,也由此逐步确立了自身的“瓷都”地位。

从宋代到明清,江南丝绸名扬海内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震泽等地,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易蚕桑,这里“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四川、贵州、云南、江西、安徽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都盛产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乃至影响了欧洲的饮料产业。

相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同样充满魅力。文化的碰撞、交融,让长江流域的玉器制作、漆工艺、木作、丝织等手工业中的精华养分,为中原文明所汲取;长江两岸密集分布的铜矿,吸引了殷人南下,他们掌握的青铜铸造技术,让长江先民羡慕不已,为长江流域创造出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其中,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最为奇特,它们的造型、艺术特点与中原完全不同,大多采用意象造型,手法夸张、风格诡谲奇古,充满神秘色彩。

楚式漆器是中国漆工艺的高峰,通常以黑漆为底,再用红漆或彩漆绘制纹样,颜色鲜明绚丽、对比强烈。漆器纹样以龙凤、人物、动物等为主,且多采用曲线线条,追求流动迂回的视觉效果。它是楚人物质生产与文化精神内核的结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审美价值与精湛的技艺。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长江流域文化与海外文化相互交融打开了通道。通过长江和海洋,除了陶瓷、丝绸以及茶叶,精美的青铜器、漆器等也被输送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时光荏苒,长江文明从历史中走来,赋予了新时代的人们以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现代地缘空间的优势和国家战略任务的赋予,都深深地扎根在历史的进程和规律之中。从2013年至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相继实施,展现出中国人对接全球经济文化的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心态,也让长江流域11个省市在文化交融、合作共享、开放创新方面的步伐更为紧迫。如何让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让唇齿相依的长江沿岸城市生态得以和谐共生?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让长江流域继续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这是历史留给长江两岸人民的机遇和挑战。

沿江城市善于文化与经济的“双面绣”。张家港市自2004年以来,携手各地,连续16年成功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打造了一个长江文化交融汇聚、沿江各地互动合作的文化经贸盛会。在长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上海,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刚顺利闭幕,来自全球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共襄盛举。可以说,长江流域每天都在联通世界,演绎精彩,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苏雁)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