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桑宜川 ‖ 寻找四川叙永—国立西南联大分校的历史遗韵

发布时间:2018-11-20 17:44:00 浏览次数:1467 【字体:


导 读


       人们知道抗战时期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而不知在四川叙永县城里还有其分校。作为战时的避难校舍和教室, 这里为国家社稷培养了战后复兴人才, 功载千秋。

 时代虽已远去, 但那一方土地依然保留着的文化基因,如同千年流淌的永宁河水,早已浸入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迟早还要发扬光大。



寻找国立西南联大分校的历史遗韵


说起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大,世人多以地处云南昆明,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隅原址为主,较少提及彼邻的四川叙永县城里还有其分校,当年分布在几所庙宇里,作为战时的避难校舍和教室,有来自北方三校的近 700在校学生,有不少学术大家来此授课,为国家社稷培养战后复兴人才,功在千秋。



回望历史,二战期间,日本取代法国,派军队侵占安南及交阯地区,即今日越南北部,云南边陲遂成为前线战场,打过几场恶战。为避免学校遭受兵燹涂炭,教育部令西南联大“作万一之准备”,四川省军政府积极配合,建议在川南选址。于是西南联大创办了叙永分校,后来随着中越边境战事无多,分校师生逐步迁回昆明校本部。如今看来,当年西南联大选址四川叙永,一是缘于县府及士绅的慨然允诺与接纳,二是那里的寺庙、祠堂多,作为公众场所,足以容纳西南联大 1940 级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类似的情形还有长江岸边的李庄古庙之与上海同济大学,乐山大成殿之与武汉大学,不胜枚举;叙永县城里的庙宇和祠堂群落便成为了当年西南联大的临时校舍,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篇章。


1949年后,那些寺庙和祠堂在各种“运动”中大多已被毁,尚存无几。据当地老人回忆,曾经作为叙永分校教务处和教室的文庙原址,如今兴建了叙永县实验小学; 女生居住过的帝主宫,已变成了宝珠花园居民楼房;工学院男生居住和做大教室的南华宫,是叙永川剧团的楼房;作为实验室和图书室的天上宫,现在是叙永师范学 校附属小学;当年膳食团所在地城隍庙,变成了叙永县粮食局。当年,叙永分校第一期约六百多师生,便这样在这里安下了“家”。然而如今这些地方早已无当年叙永分校的任何痕迹可寻,唯有“春秋祠”还保留着当年的人文风貌。


据史料记载,春秋祠由陕西和山西盐商集资修建,曾为陕西、山西会馆。祠里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塑像,故名。清末民初,祠堂修建得相当气派,主建筑由戏楼、走楼、飨殿、两厢、正殿、三官殿等组成。戏楼对面是飨殿,演戏时,达官贵人的家属坐在走楼上,有钱人坐在飨殿里,院子里是一般观众坐。其后是一个小院,两厢屋内的墙上悬挂着著名的“叙永八景”木雕图,系珍贵文物,对面的正殿供奉关公,建筑与装饰十分考究。  




右四为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古庙横匾上书

“百年树人”,掷地有声


前年,笔者专程前往叙永,春秋祠里的关公像已不存,唯见经过整饬后的龙柱,造型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气韵,天花板上的九十九只凤凰图尚在,姿态各异,后壁的八扇“百鸟窗”上,九十九只喜鹊及相伴的梅花依然如旧,形态各具。步入后院,是三官殿,庭院里古木参天,池塘玲珑,石桥婉转,塘边的六角亭新建如初。出了后殿,是一块大广场。春秋祠得以保存下来,多亏当地乡民保护,不然的话,也极有可能在历次运动中被当作“封资修”糟粕砸毁了。



当年叙永分校师生能住进春秋祠,可谓当地县府及士绅给予了最高礼遇。史料记载,西南联大 1940 级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和先修班住前院,戏楼、走楼、飨殿都住满学生,助教住后院。我去探访时,戏楼和走楼刚重修完毕,新上的颜色通红鲜亮,文物全部搬迁,屋内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宽敞。我似乎听到当年的学生们在楼上行走的脚步声,看见他们和关公一起挑灯夜读,或者手持书本快步走到河对岸的文庙上课,排着长队敲着饭碗过街去膳房吃饭的身影。


民国时期的叙永府分属东西二城,中隔一条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河上架桥二座,以通东西二城, 双桥观月亦为叙永八景之一。联大的校舍也分布在东西二城,正式名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 当地人简称为西南大学。在叙永分校师生的回忆文章中,永宁河上的“双桥”是落墨最多的地方。这两座建于明代的古老石桥,一曰蓬莱桥,在永宁河之上游,当地人谓之上桥;一曰永和桥,原名飞虹桥,处在永宁河下游,则直接呼之为下桥。永宁河将叙永分为东西两城。数百年来,每逢当空皓月倒影在相距一里的两桥河之间,人们站在桥上观月,是“叙永八景” 之一的“双桥夜月”。分校学生住在西城,上课却在东城,双桥是他们每天都要经过的,也许他们每个人都见过双桥夜月的景象。


岁月沧桑,河水改道,如今,两桥已不相望,双桥夜月已不复为景。只是桥未移位,也不改石拱的面貌。站在桥上远望,仍能感受到朱自清来此,因山高水远而体味到的“幽味”。上桥最为坚韧,未改其面容,桥上如当年一样仍有商贩摆摊,只是桥面上的石板已经凹凸不平,看来不久将会“整容”。师生行走最多的下桥,桥形如旧,但桥面已经改为水泥。两桥相比,上桥更为热闹。在上桥上游同学们常去游泳的南门河,今天游泳的地点略有移位,但游泳的风气不改。据说每当夏日来临,县城里的年轻人喜欢到犀牛沱,我知道那里就是联大分校夏日女生戏水的地方,她们响应蒋公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开创女子游泳风气,在战时的叙永引领时尚,延续到了今天。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南华宫房子比较破旧,除了作为工学院的宿舍外,还有一间可供二百来人上课的大教室。帝主宫内供的是蜀先主昭烈帝刘备,因是女生宿舍,被列为禁地,不能随便出入。教授们则住在春秋祠对街的一所大院落里。学校的重心在东城的文庙,举凡办公室、教室,都在那里,因为那边房子比较宽畅。文庙向来是士子聚集之所,这一次却恰如其分地派上大用场了。为了布置教室,把牌位都请过一边。院子里还有一座无线电台,用的是手摇发动机,由一位物理系的女助教司话务,可与昆明校本部通话,所以西南联大虽然分为二部分,但在行政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可协调,及时传递信息。



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潜信》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抗战期间他寓居叙永的往事:“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上下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却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 到处泥浆,两城都不好走。” 真实地再现了叙永分校的师生曾经生活过的历史场景。几十年后,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 30 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字:“自由”。好一个久违了的“自由”,实在可谓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历史并未远去。民国时期,繁荣蓬勃的文化教育大发展,与当时战火频仍,连年不断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在乱世的中国,不可谓不是奇迹。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已过去近 70 年。这一切都已成历史, 然而历史并未远去。西南联大对青年而言,似乎已成为被岁月风干的一个空洞名词,一桩偶被提及的谈资,而真实地存在过的那个联大, 其中多少故事、多少人物,都在岁月中随风而逝,被淡忘、被湮没。青史几多故事,红尘多少奇才,付于谁人说?

那年月,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分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本部在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主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置齐全,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 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教授吴晗、李广田等也在此执教。民国教育部长朱家骅,著名学者傅斯年等教育大家先后来此视察。


前排左三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前排右三清华大学梅贻琦。


朱自清在叙永时曾与李广田切磋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坚定了他从事评论抗战诗歌的工作。同时,朱自清还给中文系学生授课。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其实,那时的朱自清已是著名学者,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他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 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 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朱自清先生也非常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 给学生作抗日演讲。

当年朱自清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都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范本。他在演讲中说:“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朱自清先生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朱自清的抗日演讲更加激发了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数十年后,朱自清的爱国演讲仍然激励着当地的年轻学子,代代相传。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朱自清离开古城叙永已经60 多年了。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今天,古城叙永已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旧址春秋祠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倘若朱自清先生能像当年那样漫步古城叙永,伫立扬武坊大桥,观赏夜色,先生笔下的叙永景色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历经近八十年,就物质见证而言,叙永分校的故址所存不多,遗迹也难以指认;但以精神遗存而论,西南联大的精神品质已融入叙永文化,在叙永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中再现,这是最深入最有活力的遗迹。


文化的繁荣,需要积淀与传承。在近代以降急遽嬗变的社会生活中,中国内地大学的生态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较之民国时期的那些名校, 我们今日的大学,似乎丢弃了太多的人文与精神。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有过评语:“毫无疑问,20 世纪前半叶,至少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全球学术水平最高的地方,除西欧北美, 就是中国。”的确,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人来说,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的。



昔日参观者络绎不绝

傍晚时分,我沿着永宁河畔的砾石河滩兀自行走,遥想起了分校的师生们,授课的和求学的,八十年前从河东涉水去河西,或从河西涉水去河东,无论春夏秋冬,为了民族自救, 从不懈怠,那是一种精神使然;在深秋子夜的月光下,我分明看到了永宁河的潺潺流水,伴随着夜空中两岸时起时伏的悠扬牧笛声,在默默地述说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感人肺腑的凄美故事。

时光飞逝,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这里寻找国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历史遗韵,往事皆已苍老,但并不如烟消遁,一个以沈从文先生用“自由”二个字点评的,大师汇聚,学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虽已远去,但我深信,那一方土地依然保留有许多西南联大的文化基因,如同千年流淌的永宁河水,早已浸入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迟早还要发扬光大的。


2018 年 11 月 11 日 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Rosemary Garden)迷迭香园







寻找国立西南联大分校的历史遗韵


说起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大,世人多以地处云南昆明,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隅原址为主,较少提及彼邻的四川叙永县城里还有其分校,当年分布在几所庙宇里,作为战时的避难校舍和教室,有来自北方三校的近 700在校学生,有不少学术大家来此授课,为国家社稷培养战后复兴人才,功在千秋。



回望历史,二战期间,日本取代法国,派军队侵占安南及交阯地区,即今日越南北部,云南边陲遂成为前线战场,打过几场恶战。为避免学校遭受兵燹涂炭,教育部令西南联大“作万一之准备”,四川省军政府积极配合,建议在川南选址。于是西南联大创办了叙永分校,后来随着中越边境战事无多,分校师生逐步迁回昆明校本部。如今看来,当年西南联大选址四川叙永,一是缘于县府及士绅的慨然允诺与接纳,二是那里的寺庙、祠堂多,作为公众场所,足以容纳西南联大 1940 级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类似的情形还有长江岸边的李庄古庙之与上海同济大学,乐山大成殿之与武汉大学,不胜枚举;叙永县城里的庙宇和祠堂群落便成为了当年西南联大的临时校舍,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篇章。


1949年后,那些寺庙和祠堂在各种“运动”中大多已被毁,尚存无几。据当地老人回忆,曾经作为叙永分校教务处和教室的文庙原址,如今兴建了叙永县实验小学; 女生居住过的帝主宫,已变成了宝珠花园居民楼房;工学院男生居住和做大教室的南华宫,是叙永川剧团的楼房;作为实验室和图书室的天上宫,现在是叙永师范学 校附属小学;当年膳食团所在地城隍庙,变成了叙永县粮食局。当年,叙永分校第一期约六百多师生,便这样在这里安下了“家”。然而如今这些地方早已无当年叙永分校的任何痕迹可寻,唯有“春秋祠”还保留着当年的人文风貌。


据史料记载,春秋祠由陕西和山西盐商集资修建,曾为陕西、山西会馆。祠里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塑像,故名。清末民初,祠堂修建得相当气派,主建筑由戏楼、走楼、飨殿、两厢、正殿、三官殿等组成。戏楼对面是飨殿,演戏时,达官贵人的家属坐在走楼上,有钱人坐在飨殿里,院子里是一般观众坐。其后是一个小院,两厢屋内的墙上悬挂着著名的“叙永八景”木雕图,系珍贵文物,对面的正殿供奉关公,建筑与装饰十分考究。  




右四为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古庙横匾上书

“百年树人”,掷地有声


前年,笔者专程前往叙永,春秋祠里的关公像已不存,唯见经过整饬后的龙柱,造型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气韵,天花板上的九十九只凤凰图尚在,姿态各异,后壁的八扇“百鸟窗”上,九十九只喜鹊及相伴的梅花依然如旧,形态各具。步入后院,是三官殿,庭院里古木参天,池塘玲珑,石桥婉转,塘边的六角亭新建如初。出了后殿,是一块大广场。春秋祠得以保存下来,多亏当地乡民保护,不然的话,也极有可能在历次运动中被当作“封资修”糟粕砸毁了。



当年叙永分校师生能住进春秋祠,可谓当地县府及士绅给予了最高礼遇。史料记载,西南联大 1940 级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和先修班住前院,戏楼、走楼、飨殿都住满学生,助教住后院。我去探访时,戏楼和走楼刚重修完毕,新上的颜色通红鲜亮,文物全部搬迁,屋内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宽敞。我似乎听到当年的学生们在楼上行走的脚步声,看见他们和关公一起挑灯夜读,或者手持书本快步走到河对岸的文庙上课,排着长队敲着饭碗过街去膳房吃饭的身影。


民国时期的叙永府分属东西二城,中隔一条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河上架桥二座,以通东西二城, 双桥观月亦为叙永八景之一。联大的校舍也分布在东西二城,正式名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 当地人简称为西南大学。在叙永分校师生的回忆文章中,永宁河上的“双桥”是落墨最多的地方。这两座建于明代的古老石桥,一曰蓬莱桥,在永宁河之上游,当地人谓之上桥;一曰永和桥,原名飞虹桥,处在永宁河下游,则直接呼之为下桥。永宁河将叙永分为东西两城。数百年来,每逢当空皓月倒影在相距一里的两桥河之间,人们站在桥上观月,是“叙永八景” 之一的“双桥夜月”。分校学生住在西城,上课却在东城,双桥是他们每天都要经过的,也许他们每个人都见过双桥夜月的景象。


岁月沧桑,河水改道,如今,两桥已不相望,双桥夜月已不复为景。只是桥未移位,也不改石拱的面貌。站在桥上远望,仍能感受到朱自清来此,因山高水远而体味到的“幽味”。上桥最为坚韧,未改其面容,桥上如当年一样仍有商贩摆摊,只是桥面上的石板已经凹凸不平,看来不久将会“整容”。师生行走最多的下桥,桥形如旧,但桥面已经改为水泥。两桥相比,上桥更为热闹。在上桥上游同学们常去游泳的南门河,今天游泳的地点略有移位,但游泳的风气不改。据说每当夏日来临,县城里的年轻人喜欢到犀牛沱,我知道那里就是联大分校夏日女生戏水的地方,她们响应蒋公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开创女子游泳风气,在战时的叙永引领时尚,延续到了今天。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南华宫房子比较破旧,除了作为工学院的宿舍外,还有一间可供二百来人上课的大教室。帝主宫内供的是蜀先主昭烈帝刘备,因是女生宿舍,被列为禁地,不能随便出入。教授们则住在春秋祠对街的一所大院落里。学校的重心在东城的文庙,举凡办公室、教室,都在那里,因为那边房子比较宽畅。文庙向来是士子聚集之所,这一次却恰如其分地派上大用场了。为了布置教室,把牌位都请过一边。院子里还有一座无线电台,用的是手摇发动机,由一位物理系的女助教司话务,可与昆明校本部通话,所以西南联大虽然分为二部分,但在行政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可协调,及时传递信息。



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潜信》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抗战期间他寓居叙永的往事:“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上下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却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 到处泥浆,两城都不好走。” 真实地再现了叙永分校的师生曾经生活过的历史场景。几十年后,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 30 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字:“自由”。好一个久违了的“自由”,实在可谓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历史并未远去。民国时期,繁荣蓬勃的文化教育大发展,与当时战火频仍,连年不断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在乱世的中国,不可谓不是奇迹。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已过去近 70 年。这一切都已成历史, 然而历史并未远去。西南联大对青年而言,似乎已成为被岁月风干的一个空洞名词,一桩偶被提及的谈资,而真实地存在过的那个联大, 其中多少故事、多少人物,都在岁月中随风而逝,被淡忘、被湮没。青史几多故事,红尘多少奇才,付于谁人说?

那年月,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分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本部在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主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置齐全,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 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教授吴晗、李广田等也在此执教。民国教育部长朱家骅,著名学者傅斯年等教育大家先后来此视察。


前排左三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前排右三清华大学梅贻琦。


朱自清在叙永时曾与李广田切磋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坚定了他从事评论抗战诗歌的工作。同时,朱自清还给中文系学生授课。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其实,那时的朱自清已是著名学者,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他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 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 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朱自清先生也非常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 给学生作抗日演讲。

当年朱自清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都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范本。他在演讲中说:“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朱自清先生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朱自清的抗日演讲更加激发了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数十年后,朱自清的爱国演讲仍然激励着当地的年轻学子,代代相传。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朱自清离开古城叙永已经60 多年了。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今天,古城叙永已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旧址春秋祠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倘若朱自清先生能像当年那样漫步古城叙永,伫立扬武坊大桥,观赏夜色,先生笔下的叙永景色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历经近八十年,就物质见证而言,叙永分校的故址所存不多,遗迹也难以指认;但以精神遗存而论,西南联大的精神品质已融入叙永文化,在叙永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中再现,这是最深入最有活力的遗迹。


文化的繁荣,需要积淀与传承。在近代以降急遽嬗变的社会生活中,中国内地大学的生态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较之民国时期的那些名校, 我们今日的大学,似乎丢弃了太多的人文与精神。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有过评语:“毫无疑问,20 世纪前半叶,至少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全球学术水平最高的地方,除西欧北美, 就是中国。”的确,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人来说,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的。



昔日参观者络绎不绝

傍晚时分,我沿着永宁河畔的砾石河滩兀自行走,遥想起了分校的师生们,授课的和求学的,八十年前从河东涉水去河西,或从河西涉水去河东,无论春夏秋冬,为了民族自救, 从不懈怠,那是一种精神使然;在深秋子夜的月光下,我分明看到了永宁河的潺潺流水,伴随着夜空中两岸时起时伏的悠扬牧笛声,在默默地述说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感人肺腑的凄美故事。

时光飞逝,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这里寻找国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历史遗韵,往事皆已苍老,但并不如烟消遁,一个以沈从文先生用“自由”二个字点评的,大师汇聚,学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虽已远去,但我深信,那一方土地依然保留有许多西南联大的文化基因,如同千年流淌的永宁河水,早已浸入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迟早还要发扬光大的。


2018 年 11 月 11 日 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Rosemary Garden)迷迭香园











    作 者 简 介

桑宜川,加拿大华裔学者,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原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七级毕业,曾在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教书多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移民加拿大后,以治学为生,研究兴趣广泛,现为加拿大多家华文报刊专栏作家。近年来与国内数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常回国讲课,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