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走进原著 看看那动人的世界‖王瑜潇

作者:王瑜潇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6月19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5-06-21 14:01:22 浏览次数:51 【字体:

走进原著

看看那动人的世界

王瑜潇

看着李善德来到岭南高州,千里运送荔枝的传奇,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正在央视和腾讯视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同款主题旅游线路也迎来热度上升,从唐朝天宝年间来到现实场景,社交平台上,“打卡高州古荔林”的话题被不少网友提起;当《我的阿勒泰》以文字的魔力将夏牧场化为万千读者的“心灵疗愈地”,阿勒泰雪都机场的吞吐量飙升50.3%;当江西三清山的郁松林化身《仙官有令》中的修仙秘境,黄山脚下4.5万部征文作品构筑起“徽文化宇宙”——我们蓦然发现,数字时代的“徐霞客们”正以键盘为杖,在文学原著中重绘着中国的文旅地图。

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播

这些案例仅是文学IP赋能文旅产业的缩影。当下,网络文学正以 “IP+文旅” 模式,深度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推动地方文旅破圈的关键力量。各地积极探索网络文学与本地旅游资源的结合路径,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

当“跟着网文去旅行”成为文化时尚,当虚拟故事激活现实山河的文化记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革新——它扎根于“诗以言志”的历史传统,拥抱“数据为笔”的数字未来,在古今对话与中外交流中,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篇。

从“文字想象”到“IP造景”

202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作者超3000万,IP市场规模突破2985亿元,“网文+文旅”成为年度最亮眼的增长点,江西上饶、安徽黄山、广东深圳等地相继与网文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2024年,江西上饶三清山风景区举办网络文学征文活动,以当地世界遗产为灵感源泉,吸引了众多网文作家创作出《仙官有令》等佳作。这些作品将三清山的道教文化、自然景观巧妙编织进故事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时领略到三清山的神秘与壮美。安徽黄山旅游与阅文集团联合启动“黄山主题征文大赛”,鼓励作家以“大黄山”为背景,挖掘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奖作品《四季琳琅》通过四位女性在黄山周边城市开拓文旅事业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使黄山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成为展现当代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所言,网络文学具备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辐射能力,为其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文学为载体让更多人领略到阅读与旅行的美好。

网络文学IP的多端协同开发,进一步放大了其对文旅的带动效应。以热门网文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例,《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不仅让西安的旅游热度持续攀升,还催生了“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实现了从文学作品到旅游场景的无缝对接;《我的阿勒泰》及其改编剧集,让新疆阿勒泰地区成为游客心中的热门打卡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网文IP还衍生出动漫、游戏、周边产品等多种形态,如《斗罗大陆》的手游全球流水破百亿元,这些衍生产品相互协同,不断强化大众对原著中场景和文化的记忆,吸引着粉丝群体前往故事发生地实景体验,为地方文旅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的阿勒泰》播出后,阿勒泰雪都机场的吞吐量飙升50.3%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网络文学也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如“番茄读旅季——2024年网络文学乡村文旅创作扶持计划”,引导青年创作者深入乡村,挖掘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创作出一批如《洞庭茶师》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又通过文学的力量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助力乡村文旅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实现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众人竞相打卡”的转变。

从“寄情山水”到“实地打卡”

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与旅游的交织由来已久。从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在兰亭修禊,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使兰亭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圣地;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诗词佳作,让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名楼声名远扬。这些经典之作不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壮美山河,更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吸引无数人前来寻踪访古的文化磁石。

这种“以文塑景”的传统在网络时代获得了新的表达方式。它继承了文学作品对山川风物的细腻描摹和情感寄托,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突破了时空限制,让文学的魅力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抵达大众。像《长安十二时辰》《绍宋》等网文及其改编作品,在讲述精彩故事的同时,巧妙融入众多地方风物与文化元素。当读者沉浸于紧张刺激的剧情时,西安的历史地标、杭州的岳王庙等也随之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激发起人们对这些地方的向往之情,为文旅融合埋下伏笔。

此外,网络文学庞大的用户基础与旅游消费群体高度契合。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络文学读者规模达5.75亿,其中年轻读者占据较大比例,而这一群体正是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追求个性化体验,网络文学中丰富多样的故事场景和文化元素恰好能够满足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想象与期待,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基础,形成了“创作—传播—消费”的闭环。当《盗墓笔记》粉丝每年齐聚长白山“接张起灵回家”,当《绍宋》读者在岳飞诞辰日打卡杭州岳王庙,网络文学已超越传统媒介,成为连接虚拟情感与现实旅行的精神纽带。

网文正成文明互鉴的“数字丝路”

全球视野下,网络文学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数字丝路”,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法国面包师通过《放开那个女巫》了解中国点心 “冰皮小包子”,孟加拉国留学生安帝斯因痴迷网络文学远赴上海求学,韩国译者朴努力将《庆余年》等作品转化为韩语文化桥梁。据统计,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量突破80.84万部,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故事出海”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中华文化的认知图谱,为文旅融合注入国际视野。

从兰亭雅集到数字文旅,从《岳阳楼记》到《长安十二时辰》,文学与地理的相遇始终激荡着文化的火花。今日的网络文学以5.75亿读者的基数、2985亿元的IP市场规模,重构着文旅融合的边界。

可以预见,未来,网络文学在文旅融合领域的全球拓展将更具潜力。随着AI翻译技术、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网文出海的效率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全球不同地区读者对文旅信息的需求。全球创作者可共同参与网络文学创作和IP开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融合项目,如跨国的文化旅游线路、国际文旅主题公园等,以网络文学为纽带,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文旅产业共同发展。

同时,网络文学平台也将加强与海外文旅机构的合作,通过举办国际网文创作大赛、文旅推介会等活动,吸引更多海外创作者和读者关注中国的文旅资源,提升中国文旅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6月19日第8版

作者:王瑜潇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6月19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