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双传学

作者:双传学 来源:《党建》2025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5-05-15 15:50:11 浏览次数:94 【字体: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双传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的明确要求,也为更好发挥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作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客观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时代条件和发展任务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回应时代呼声,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客观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始终是我们的血脉和纽带,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始终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今天,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激励14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喷涌勃发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底蕴、更见神采,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更加巍然耸立。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化,文化融入了经济社会的各领域、浸润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各方面。一方面,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而且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发展经验也表明,现代化的程度越高,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就越高。另一方面,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优秀文化的滋养。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将书写人类文明进步的壮丽诗篇,更加需要用文化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从而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任务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把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在国家实力构成中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科学研判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有效应对经济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在把握好战略机遇中巩固扩大自身优势,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春节假期,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推出杂技、淮剧、舞狮等非遗项目展演,让游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李根 摄,视觉江苏网 供图)

二、深刻理解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实质

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总结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实践提出的科学论断,为系统、全面认识和解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视野。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的人文旨归,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深刻论证了文化经济的人文属性,比如,在论述文艺创作时,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在谈及文化产业时,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在总书记看来,“文化经济”本身具有辩证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实现人的价值,这不仅跳出了传统文化经济学的视域,也超越了片面强调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观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明体现。

守正创新的发展之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牢牢坚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须臾不能动摇的兴国之要,又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几个月后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充分挖掘好、运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不断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增添活力。

统揽全局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系统的观点。鲜明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把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考量、总体布局,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鲜明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从发展理念出发,综合审视文化的作用,突出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为重要的地位;鲜明提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厚重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文化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精气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思想认同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饱含着浓郁的文化味、炽热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突出保持精神独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历史上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往往也创造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新时代以来,我们正是保持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汲取精神涵养,迸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高度重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生活的伦理规范,如勤劳、节俭、敬业、诚信等,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突出增强精神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革故鼎新的文化精神深深融汇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激发我们不懈攻坚克难、矢志创新创造,不断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三、准确把握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实践导向,为我们做好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提供了科学指南、行动遵循,我们要不折不扣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坚持思想铸魂,增强文化引领力。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文化引领的核心在于思想的引领,通过价值观的塑造和科学理论的传播,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明进步。要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压舱石”,特别是深学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分领域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生动的实践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要把掌握文化建设规律作为“基本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刻把握文化与经济、文化传承和发展等辩证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要把共建共享作为“落脚点”,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赓续精神血脉,增强文化凝聚力。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文化凝聚的核心在于精神层面的认同与共鸣,是一个民族延续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沃土,不断挖掘、提炼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赋予各类产品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核、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把红色文艺、红色文教、红色文旅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厚资源,推动精品迭出、叫好叫座。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立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促进特色文化元素、时代元素、休闲元素等相结合,打开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捕捉发展风口,增强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文化创造的核心在于准确把握时与势,不断推动创新,使千年传承获得当代表达。要让经济发展插上文化创意的“翅膀”,增强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自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既加强传统文化行业内容、形式和交互体验等创新,又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要围绕以传承滋养创新、以创新升华传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真正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维度上彰显“文化+”带来的综合效益,把一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注重结合融入,增强文化辐射力。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蔚为壮观。文化辐射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化元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新路径,持续拓展中华文明的深度、厚度、广度。一方面,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和思维,推动文化与更多领域融合发展,比如,推动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产业发展、融入现代商业等,打造一批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革新;另一方面,要坚持胸怀天下,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计划,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文化为纽带,架起国与国交往的桥梁,汇聚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不断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彩文明新篇章。

来源:《党建》2025年第5期

作者:双传学(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党建》2025年第5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