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观点】李后强:“天府”是一门大学问‖韩江

作者:韩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11 19:31:33 浏览次数:67 【字体:

李后强:“天府”是一门大学问

韩江

为加强天府粮仓、天府文化和天府教育研究,2025年6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带领相关专家学者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绵阳校区调研,与部分师生座谈交流,并作《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解读》的辅导报告。调研中,李后强给师生们带去了他组织撰写的《天府学》专著。他指出,“天府”是一门大学问,天府学院的师生应高度重视并加强研究,争取多出好成果、大成果。

图片

李后强表示,天府学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自然与人文的学科体系,形成“十大学科分支”的完整框架。比如,基础学科方面,天府地质学研究盆地地质结构与运动规律,揭示青藏高原与盆地互动对地貌的塑造影响;天府地貌学聚焦地表形态演化,解析盆地内千河滋润、内海遗存等独特现象;核心学科方面,天府生态学与生物学探索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天府经济学与政治学剖析产业布局与治理逻辑,天府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现象与治理模式;文化历史学科方面,天府文化学与历史学追溯“天府”概念的时空演变,从古蜀文明到“扬一益二”的唐宋盛世,揭示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天府水利学与民族学,则分别聚焦水系治理与多民族共生智慧。这一学科体系不仅整合了地质勘探、GIS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方法,更融合了考古学、文献学等传统手段,形成“天地人”协同的研究范式。

李后强指出,天府学的理论根基源于“十大核心原理”,涉及自然与人文的共生逻辑,揭示了四川盆地“天人合一”的深层规律。比如地理属性论,珠峰映射原理指出,青藏高原的暖湿气流塑造了盆地气候;海拔适中原理(300—700米)则解释了生物立体分布与人类活动的适配性。从动态平衡观看,封闭开放原理强调盆地“四塞之国”与三峡出口的辩证关系,既形成生态屏障,又通过长江水系联通外界;移民组合原理则剖析“湖广填四川”带来的文化杂交优势,塑造了包容性社会基因。从历史周期律看,内海遗存原理揭示盆地曾为古地中海的地质记忆,而经纬趋优原理(北纬30°黄金线与胡焕庸线交汇)则论证了其作为文明枢纽的必然性。这些原理不仅解释了“天府之国”的形成机制,更提供了生态保护、灾害防治等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

图片

李后强强调,作为天府学的灵魂,天府文化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核心内涵,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质。在历史传承方面,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到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古蜀文明奠定了天府文化的技术理性与自然崇拜。汉代文翁化蜀、唐代“诗圣”入蜀,进一步将文化推向“好文雅”的高峰。在现代转型方面,当代天府文化融合开放贸易(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工匠精神(蜀锦、漆器)、时尚基因(三星堆青铜艺术)等元素,形成“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独特范式。在精神符号方面,大熊猫、川剧变脸、蜀绣等文化符号,既是天府文化的具象表达,也是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标识。

李后强表示,天府研究具有从历史到未来的价值延伸的重要现实意义,它带来的生态治理启示是:通过“千河滋润原理”与“内海遗存原理”,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碳中和目标。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基于“南北交聚原理”,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可强化国际门户功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文化自信建构上,天府学通过梳理“天府”概念的千年流变,强化地域文化认同,为“天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城市治理创新方面也有意义,可借鉴“移民组合原理”,探索超大城市多元共治模式;依托“向西凿空原理”,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李后强指出,天府学不仅是一门解释过去的学问,更是面向未来的智库。从“天府之国”“天府学院”到“天府学”,这一概念的升华标志着中国地方治理与文化研究的范式创新。它不仅是地域知识的系统化,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在敬畏自然中创造繁荣,在传承文化中走向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天府学可进一步融合遥感监测、人工智能(AI)等工具,构建“数字天府”平台,实时追踪地质变迁、生态演变与文化传承。同时,通过国际学术合作,天府学有望成为全球地方学研究的范本,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文化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东方智慧。

李后强建议,天府学院应加强天府学研究与教学,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在研学中真正领会“天府之国”“天府学院”的深刻内涵,为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作出智力贡献。

参加调研或交流的领导和专家有蒲果泉、汤在勇、梁润民、李贤彬、袁勋、苟兴才、刘强、徐鸿雁、常荣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韩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