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文学评论】风雨飘摇中的擎天柱——读《晚清传奇朋友圈》‖莲子

作者:赖成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12 14:12:06 浏览次数:89 【字体:

风雨飘摇中的擎天柱

——后读《晚清传奇朋友圈》

莲 子

近期收到冯俊龙老师所赠《晚清传奇朋友圈》一书,连续三天看完。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心中如海浪翻滚般不能平静。首先,近年来网上研史、写史者灿若繁星,写晚清历史的书籍也相当多。我已看过很多研究晚清的书,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晚清三杰”的事迹稍有了解,尤其对研究李鸿章的书看得较多。

这本书是冯俊龙老师与马青尘老师合著,但主要执笔是冯老师。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扯”眼球,以“朋友圈”来定义晚清三杰,把当代线上社交空间与历史人物巧妙结合,足见其新。这本书与别的单纯介绍历史人物的写法不同,冯老师是从三位人杰的性格入手,引用史料丰富翔实、治学态度严谨、选择故事精彩,能吸引读者手不释卷。眼睛老花加干眼症,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快速地读长篇巨著了。

在历史迷雾中寻找真相

透过历史的浓雾,我仿佛看到北京的晚清朝廷像一幢在风雨飘摇中千疮百孔的破房子,社会矛盾堆积如山,这个时候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有那么多的人参加,席卷了半个中国,也是必然的结果吧。只是太平天国早期的诱人宣传、天朝田亩制度等貌似先进的东西,并没有实现,它带给中国的是长时间的刀兵战乱。

曾国藩练湘军之前,咸丰帝派过多位满清大臣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都失败了。满清入关后就让八旗子弟吃上了“铁杆庄稼”,这些提笼架鸟吃喝听戏的满人后代,早就奢靡腐化,让他们去跟太平军作战,根本不是对手。失败,暴露出清朝军队战斗力低下、指挥不力、内部矛盾等诸多问题,也促使清政府不得不寻求新的军事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国藩练湘军等地方武装力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也为清廷后来重用汉臣开了先河。时势造英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深受儒家修齐治平精神熏陶出来的人才,三人宛如三根柱子,在竭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他们性格不同、出身不同、处世之道更是大相径庭。在仕途中三人难免有交集有争斗,于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就交织出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纠葛的传奇。

曾国藩,以“圣人”为人生追求,一生恪守着严格的自律准则,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在为人处世方面,待人宽厚温和,注重以德服人。多年前,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写过一篇杂文《可怕的曾国藩》,对曾国藩的人品、行为、处世之道大加赞赏之余,又不乏对他的过于严苛有些调侃揶揄。这是我初识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所宣扬的教义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这不仅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更是对中华文明根基的破坏。他回乡组建湘勇,在无权、无人、无钱的状况下,历经无数艰难困苦,最终湘勇练成湘军,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也使晚清朝廷又苟延残喘地续上了命。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有着一定的正当性。曾国藩的自律与坚持,使其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他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儒家理想,这符合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成功后的淡然转身,面对清廷的猜忌撤掉淮军。历史上的忠臣数不胜数,却鲜有结局圆满的,曾国藩跟汉朝张良、唐朝郭子仪一样,是仅有的几个能功成身退的智慧者。

左宗棠,性格刚直火爆,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结。然而这是一个奇才,有人慧眼识珠欣赏他提拔他,“天下不能一日无湖南,湖南不能一日无左宗棠”。他后来凭超人能力当了军机大臣,还被李鸿章笑话“破天荒相公”,李鸿章一生出身富贵、科举顺利,所以“饱汉不知饿汉饥”。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抬棺出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成功击败阿古柏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左宗棠做事雷厉风行,不畏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这种性格使他在官场中常常树敌,但也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排众议,作出正确的决策。

李鸿章,精明世故,善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周旋。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于是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创办工厂、建立新式海军,为中国近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晚清的幼童留洋能够实施,也有李鸿章的鼎力支持。然而,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他背负了无数骂名,他打着“痞子腔”替朝廷背了黑锅。但实际上,他不过是在为腐朽的清王朝“救火”、充当“裱糊匠”而已,然而大清王朝却是救不了的。

历史上王朝的周期几乎都是三百年改朝换代,这是皇权制度下的死循环,清朝的气数尽了。每一次签订条约,他都深知这是国家的耻辱,却又无力改变大局。他的后半生,都在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朝而奔波,最终却无奈地看着一切努力付诸东流。这种无奈与辛酸,令人同情。甲午海战的失败,可以想象李鸿章内心的巨大痛楚。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在签《马关条约》前挨了一枪。剧中,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遇刺受伤,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枪击,脸部中弹。李鸿章这时已73岁。这一事件引起国际舆论关注,日本方面也因此在谈判桌上有所让步。

在相互缠绕中寻找方向

晚清三杰有着诸多交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与冲突。曾国藩与左宗棠,早期曾相互欣赏、相互支持。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才能十分赏识,多次向朝廷举荐他。然而,随着左宗棠势力的壮大,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特别是在对待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的下落问题上,曾国藩奏报洪天贵福已死,而左宗棠却上奏称洪天贵福逃跑。这一矛盾使得两人关系急剧恶化,从此分道扬镳。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在曾国藩的悉心教导和举荐下,李鸿章得以崭露头角。但李鸿章在处事风格上与曾国藩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和灵活变通。在一些决策上,师徒二人也会产生分歧。而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矛盾则更为突出。两人在国防战略上存在严重分歧,左宗棠主张“塞防”,力主收复新疆;李鸿章则强调“海防”,认为应将资源集中于沿海防御。这种战略上的分歧,背后其实是两人性格和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在国防建设上的艰难抉择。

然而,尽管矛盾重重,在大是大非面前,三人依然有着共同的目标——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矛盾也逐渐得到缓解。1872年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了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副挽联既表达了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敬佩之情,也体现出他对过去矛盾的释怀。李鸿章的挽联则是:“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恩师的深切缅怀与敬仰。而左宗棠去世,李鸿章的挽联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盖棺定论,惺惺相惜。

“周旋三十年”,概括了两人相识交往的经历;“和而不同”,表明两人虽有分歧但能保持和谐,小人是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是君子,李鸿章认为只有左宗棠懂自己。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但这三人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洋务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行者。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福州船政局,在福建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船舶修造厂。他还设立船政学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造船和航海人才,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推动创办兰州机器织呢局,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机器毛纺织厂,促进了西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左宗棠对海防建设也是积极支持,主张购买和制造先进的军舰,建立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为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们都为国家尽心竭力,但因性格差异,行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假设左宗棠与李鸿章的角色互换,让性格刚直、不善妥协的左宗棠去与洋人打交道,或许很难在外交谈判中像李鸿章那样采取灵活的策略。左宗棠强硬的态度可能会使外交局势更加紧张,在国家实力弱小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给本就脆弱的清王朝带来更为可怕的后果。

在求同存异中的思考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各有所长,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三根柱子,哪一根都不可少。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清王朝走向没落的命运。三人竭尽全力,终究难以支撑。1901年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身心俱疲,这时他已经78岁高龄。两个月后李鸿章去世,这时离辛亥革命只剩十年。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几个能臣的努力,更需要从制度、思想等层面进行彻底的变革。《晚清传奇朋友圈》前言里写道:落后不一定就真正的要挨打。可是关起门来做老大,对外面世界的政治局势、科技军事剧变完全不了解,却还在心里顽固地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世界老大,揣着“天朝上国”的虚妄优越感,这就真正是找打了。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个人曾经再大的功业,也会在浩瀚的天空风流云散,甚至被后人拍成影视“戏说”。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正面精神,才能成为后世的精神丰碑;那些于困局中迸发的人性光芒及人格魅力,如同暗夜星辰,始终照亮着文明前行的航道。曾国藩的克己修身、左宗棠的赤胆忠魂、李鸿章的孤勇挣扎,已经超越个体的荣辱得失。《晚清传奇朋友圈》告诉我们:唯有以史为鉴,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变革决心拥抱未来,方能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时代浪潮中重生,续写真正不朽的传奇。

《晚清传奇朋友圈》是一本高质量的研究历史的著作,感谢两位老师的呕心沥血。

作者简介

赖成蓉,女,笔名莲子,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高中毕业于成都市十二中,后进四川省客车厂工作,曾当过十年电焊工、五年晒图员、十年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期间业余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于1995年毕业。自学毕业前调厂内技术科工作,此时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各报刊发表散文及美食文章400余篇。较多作品被收入《锦江街巷》《老成都市井闲谭》《文化醉少城》等丛书。文章曾获四川省散文学会十佳散文奖、成都日报老成都街巷优秀文章二等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赖成蓉(女,笔名莲子,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