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王永波 ‖ 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作者:王永波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3月11日第13版) 发布时间:2019-06-10 18:41:35 浏览次数:1062 【字体:



△《蜀道难》诗意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在中华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间的发展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多个阶段性,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发展面貌。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晋代左思《蜀都赋》称赞道:“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  晔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绚道德,摛藻掞天庭。夸四海而为隽,当中叶而擅名。”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羽猎赋》《蜀都赋》,王褒的《洞箫赋》,流风所及影响汉代的辞赋创作。上述各篇尽管描述的内容不同,但辞赋辞采飞扬、体制宏伟都是一致的,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司马相如(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仅少数旅蜀诗人如张载、左思有些诗歌描写蜀中山水与风物。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如日月高悬,彪炳千秋。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其他如李颀、张素卿、仲子陵、薛涛、苏涣、雍陶、符载、朱湾、唐求等,都以诗歌擅名。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花间集》收录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等,花间词派影响后世词曲创作。



△《花间集》书影(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田锡、张俞、文同、韩驹、唐庚、张孝祥、魏了翁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这种繁盛局面维持到宋端平三年(1236)蒙古铁蹄南下破蜀,便发生了变化。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张问陶、李调元、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上述情况可以将巴蜀文学的发展划分为三盛二衰几个阶段。据各种书目文献统计,汉代巴蜀作家约有40位,唐代约有80位,宋代约有400位。而且这些作家中名家不乏其人,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魏晋和元代,巴蜀文坛显得略微沉寂,几乎没有知名的作家。出现这种巴蜀文坛盛衰周期的原因有多种。汉、唐、宋三朝是中国封建时代发展的鼎盛期,同样也是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与全国同步,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五代黄筌作《青山白鹤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巴蜀文学的发展从汉代开始,便具有多姿多彩、敢为天下先的显著特点,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向来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而其中汉赋、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者就是巴蜀作家,从而独领风骚而万世流芳。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他的辞赋创作完成了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转变,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杰出作家陈子昂、李白,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代表了盛唐诗创作成就。薛涛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欧阳炯、孙光宪、李珣等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词人。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唐宋八大家巴蜀就占了三位,雄踞宋代文坛。



△张大千作《薛涛制笺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上述巴蜀作家都是在离开四川后才扬名于世的,但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盛唐两位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也都来四川为官,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山水风物的诗篇。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到四川定居,足迹踏遍蜀中各地,在这里写下了近九百首诗,其中就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秋兴八首》这样的名篇。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白居易在忠州刺史任上写下了《竹枝词四首》,后经时任夔州刺史刘禹锡的大力变革,创作出《竹枝词十一首》,这种诗体大行其道。此外,元稹、贾岛、李商隐、温庭筠、韦庄、李珣、孙光宪、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著名唐宋诗人都曾入蜀。陆游不仅留下了《入蜀记》《天彭牡丹谱》,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而且还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无论是走出夔门的本地诗人,还是自外省入蜀的文人,似乎都能沾染到蜀地的灵气,写出优美壮丽的诗篇来。巴蜀作家似乎天生具有浪漫气质,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古蜀大地悠久的神话传说孕育了诗人们的丰富想象。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风格上偏向于崇高壮美,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赋和唐诗最能显示巴蜀文学的崇高壮美风格。司马相如在《答盛览问作赋》中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总结出其赋作崇高宏丽的美学特征,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的气势和胸怀,正是汉赋所独具的风格。这种风格在王褒、扬雄的赋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进而为汉大赋的创作定下了壮美的基调。陈子昂大力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寄兴,他的组诗《感遇》《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诸篇慷慨激昂、骨气端翔,铮铮有金石声。陈子昂诗开启盛唐之音,本身充满了浪漫的气质和崇高的风格。李白最能代表中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质,他那傲岸群雄的不羁性格,追求自由个性的精神,天马行空的创作范式,奇特大胆的想象,无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现。苏轼是继李白之后蜀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也是最接近李白气质的巴蜀作家,后人推为豪放词派之祖。张孝祥意气豪迈慷慨,平生善诗工词。其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中坚。这些不同时期的巴蜀作家,创作体裁与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同样的崇高壮美风格。



△苏东坡款《双清图》 (图片来源:公众号菊斋)

 巴蜀文学多才女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算得上是一部男性创作史,古代女作家寥寥,但巴蜀文学却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与黄崇嘏,宋代的蒲芝、史炎玉、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沈以淑、左锡嘉、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旺,从宋代眉山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9年3月11日《光明日报》第13版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3月11日第13版)


作者:王永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2019年3月11日第13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