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光明日报】炎黄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

作者:李明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3日 16版) 发布时间:2019-07-03 12:18:43 浏览次数:541 【字体:

作者:李明《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3日 16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维系国家团结统一、促进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炎黄文化的时代价值

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炎黄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除了本身精神特质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时代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关注研究炎黄文化,把炎黄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炎黄精神与中华精神的关系、炎黄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讲清说透,能够从本源和根脉上寻找力量,以文化自知、自重、自觉促进文化自信。

涵养主流价值。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文化的内核。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内隐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在不知不觉中启人心智、涵育德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汲取炎黄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过程,有利于促进炎黄文化从文化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形成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培固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以炎黄文化为龙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可摧折、难以磨灭的精神维系。炎黄二帝在其缔造中华民族、创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基因——炎黄精神。深入挖掘炎黄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有助于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炎黄文化的研究逻辑

文化的力量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经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炎黄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创新中赓续绵延。这些年,炎黄文化的研究力作频出,传承发展炎黄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碎片化、原始化、孤立化研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确定位炎黄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向,在以下方面破题答卷。

系统化研究。从新的视角考察分析,可将炎黄文化研究升级为“炎黄学”,系统研究和阐释炎黄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主张、文化命题等,用“学”梳理出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促进炎黄文化“再生性发展”,用“学”打造炎黄核心学术生产力,凝聚几代学人的研究共识。

时代化演绎。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代需求,全面历史辩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炎黄文化,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在原生性基础上推动炎黄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融入当下、服务今人。

大众化传播。创新话语表达,深刻解读炎黄文化的久远历史、丰富内涵、鲜明特色、进步思想,对炎黄文化进行精炼化“提纯”、通俗化“变脸”、形象化“加工”,深入浅出揭开抽象、深奥的面纱,还原其具体真实的本相,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知炎黄文化,传播和发展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的育人理路

炎黄文化研究需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究炎黄文化育人理路,要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育人。学科与育人从来就是相依并存的。《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学科化是一种“结构性支撑”,是一个由教材、课程、教学、科研、人才梯队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多维价值统一体。建设炎黄学学科,要把炎黄学由“学问之学”转变为“学科之学”,由“知识逻辑”转变为“价值逻辑”,将人们心中的炎黄情结和以炎黄为内核的民俗文化、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学理基础上,通过系统化学科建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育人。教学是一种德性实践,其本体功能在于育人。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发挥炎黄文化育人效应,就要落实党中央“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的要求,树立教学本位意识,推进炎黄学进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学术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成教学内容,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地传播炎黄文化,讲清楚炎黄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炎黄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炎黄学文化不断走近青年学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

教材育人。教材是规范教育、育人育才最主要的遵循,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彰显炎黄文化育人价值,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讲清楚”为基本原则,全面梳理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实质内涵,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形式,正确处理教材编写过程中权威性、统一性、创造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增强教材编写、推广和使用的协同作用,在教材建设中彰显炎黄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民族色彩和历史进程。同时,规范教材语言表述,努力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从中了解文化变迁、触摸文化脉络、感受文化魅力、汲取文化精髓,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丰厚滋养。

学术育人。勤教善研,寓教于研。梅贻琦曾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大学育人的特质是学术育人。学术育人,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炎黄学研究,通过考察各种文献,对各类经、史、子、集等古籍进行系统梳理,对炎黄文化源流进行发掘整合,对“颂古、信古、疑古、释古”的学术思潮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归纳,把基本问题搞清楚,把常识问题讲明白,使炎黄文化返本开新。要重视典籍文本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以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视角,深度研究阐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化遗存及考古材料、出土材料的独特价值,把炎黄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夯实炎黄文化育人的学术基础。

管理育人。文化育人不是文化的单向传递,而是管理的多维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要运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方法手段,将炎黄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和制度建设等全过程,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大学文化精神,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创设文化实践渠道,建设高雅文化环境,用文化滋养心灵、涵养德行、引领风尚。

(作者:李明,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炎黄学概论”课题组成员、信阳师范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