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4:16

【“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秦笑鸿 ‖ 抱薪者记忆

作者:秦笑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24 14:14:11 浏览次数:675 【字体: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的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59890114@qq.com

截稿时间:疫情结束后十日左右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审核通过后的作品,均在四川省情网“‘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展示”专栏及“方志四川”头条号发布(关注“方志四川”头条号即可查看)。因微信平台文章发布数量所限(每天最多发布8篇文章),择部分征文作品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发布;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发表,并收入正在编纂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一书。  

抱薪者记忆 

秦笑鸿

庚子年新春佳节,与大儿子不能团聚,这是始料未及的。临床医学本硕连读8年,尽管课程多、假期少,至少每年除夕夜都是在家度过。现在毕业在即,与工作单位签约尘埃落定,却还要远赴他乡。

一切都源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汹涌和肆虐,使得许多人的生活按下“暂停键”,也让有些群体开启“快进”模式。健康所系,平安相托,医者遵奉。大儿子所在的群体,便是在与时间的接力赛中,演绎速度与激情,用义无反顾抗击猝不及防,全力以赴地为生命护航。

 《我们在一起》 国画 吴田玉(图片来源:中外名人艺术)

微信留言成为彼此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不能驰援湖北特别是武汉,大儿子自称抱憾终身。因为就读大学的附属医院赶赴前线,抽调的主要是呼吸科或重症室医生,而他主攻的是心胸外科,只能协助做好本地疑似病例防患工作,原地待命,留守候召。

在正式攻读临床医学专业之前,大儿子曾在华中科技大学选学过1年。这是学校针对医者仁心、培养人文情怀所作的特意安排。期间,我还专门前往,借探望之名,饱览荆楚景致,感受江城魅力,留存美好记忆。因此,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都格外怀念和牵挂武汉,便是不言而喻了。

抛开疫情首发的举世瞩目,对于武汉的特别记忆,却是从“根叔”开始的。依稀记得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生典礼上作过题为《记忆》的演讲,当年曾轰动一时,“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在大儿子进校时尚且余音绕梁,我也至今没齿难忘,记忆犹新。

记忆是为了厘清是与非、对与错,不再重蹈覆辙,启迪前行。一直以来,人类沉迷在山珍海味的炫耀性消费里,把动物关进笼子,甚至肆意虐杀;而遭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十几亿人倒是不得不宅在家里,如同被关进笼子。还不热闹和愚蠢、麻木和好笑吗?那么,正义、责任和良知何在?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去记忆呢?

一场磨难,是一次洗礼;一些伤痛,是一种觉醒。“赢得知识和记忆,这是一场灾难给人们最大的教训和经验”。所谓生命的暗示无处不在,当大儿子将疫期重温加缪的《鼠疫》推荐给我时,立即引发共鸣。从这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那里,捕获到信念与勇气,正当其时,适逢其势。

该书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小城,发生持续近1年的鼠疫之灾,以及人们承受的孤独、焦虑、痛苦与挣扎。鼠疫象征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疾病、意外事件等,它们潜伏身边,随时可能爆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刻警醒我们,威胁幸福的东西始终存在,过去曾经面对,现在正在经历,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

共同的生存困境丈量着道德的边界、拷问着复杂的人性。而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是不那么严重的时候总是低估它,真正严重起来后,又变得灰心丧气。如同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的冲击,掩耳盗铃的片面乐观、杞人忧天的极度悲观,都有害无益。重要的是行动,至少是力所能及。

作者加缪将记忆的写作变成一种纪念,坦承主人公里厄医生就是自己,通过他的话语表达心声,“同鼠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不知道诚挚通常指什么,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诚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将读后感写入求职简历的大儿子也坦言,加缪、里厄就是自己的榜样。

耐人寻味的是,书中竟然有1910年东北大瘟疫的记载,“敲锣打鼓送瘟神”等颇具中国特色。大儿子觉得也可以用中国特色的语境,来形容加缪、里厄等,以及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奋战的一线人员。在“逆行者”等美誉铺天盖地之际,他认为医者等职责所在,谈不上是逆行,反倒应称作“抱薪者”更加妥帖,是平凡的英雄而已。

首先想到“抱薪救火”这个成语的贬义。“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的表述,充满悲催意味。“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据说是出自鲁迅的诗句,平添悲凉色彩。因此,我起初并不认同大儿子的看法,最终还是心悦诚服地被他说动。

大儿子是从《庄子·养生主》里得到启发,该篇末句为“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烛薪的燃烧是有限的,终有尽时,而火种的传续下去却没有穷尽,永远不会熄灭。抱薪者怀揣信念与勇气,承担我们共有的不幸和希望,是凡人中的英雄。因为,所谓英雄,不过就是每个微不足道、坚守着正直与善良的凡人。

轮换休整,大儿子辗转回到家里之时,我已经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多日。在埋头准备毕业论文间隙,他不时到米市坝社区半截巷卡点探班。无论是身处狭窄巷口、异味下水道和垃圾站旁边,还是徒步七八楼高层,亲身体验基层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复杂,地毯式走访摸排、督促隔离的艰辛,亲眼目睹一个个抱薪者的默默付出、夜以继日。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抱薪者在负重前行,生命从来都是不容易。千家万户、千头万绪,既要保障老百姓日常生活,自身同样直接面临病毒感染的风险。在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遭遇过群众的不理解,会害怕、会焦虑,却始终没有缺席,没有迟疑,没有撂挑子。

不为抱薪者执言,我们将永无救赎。好在有新华网评《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等众多发声,令人欢欣鼓舞。“我有势必穿过漫长黑夜的决心,也在积攒见到曙光与炽热光明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人在擎着炬火,照亮漫长的黑夜。”

作者简介

 秦笑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首批工作人员,公职律师,中国法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杂文学会、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会员。转隶前为四级高级检察官、四川省检察官文联委员。作品《三尺讲台上的凤凰涅槃》参加《半月谈》“红河杯”抗震救灾感恩散文全国大赛,获特等奖。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秦笑鸿(四川省德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