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成因及影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7 15:19:00 浏览次数:8186 【字体:

编者按:2018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雨量充沛,四川是全国多崩塌、滑坡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防治能力,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查阅有关志书资料,整理了《四川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成因及影响》一文。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类型,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一、主要类型及特点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类型。四川地区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主,具有来势猛、成灾快、数量多、伤亡大、损失大、灾后恢复治理困难的特点,危害十分严重,是四川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四川现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泥石流沟3000余条,有滑坡、崩塌10万余处,有120个城镇、500多个乡镇、500余家企业受到威胁,有2000条泥石流沟威胁着主要交通干线和基础设施,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四川省地质灾害分布图〔地图来源:《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二、有关书籍对历史上四川地质灾害的记述

四川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历史十分久远。相传古蜀国鳖灵时,有“巫山龙斗、壅江不流”,是四川泥石流最早的传说。《隋书》记有547年(梁武帝太清元年)“黎州水中有龙斗,波浪涌起,云雾四合,而见白龙南走,黑龙随之”,这是川西南山地中的一次泥石流生动的记述。据考古发掘表明,四川泥石流由来至少有数千年的活动史。隋唐时代文献中所记的有蛟为患,即指这种灾害。

史书上关于四川滑坡的记载亦非常久远。《汉书・五行志》记载:26年(汉武帝河平三年),“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环城,杀十三人”。岷江在公元前10年1437、1449、1773年,曾数次被滑坡、岩崩、泥石流垫堵江流,在汶川至松潘县的岷江上,至今还可见到堵江的历史旧迹。1786年(清乾隆五十年)6月,四川贡嘎山东侧的磨西地区,由地震引起一次巨大的切层大滑坡,大量岩土形成天然坝,将大渡河堵断,10天后天然坝溃决,“水高数十丈;一涌而下”,势如破竹,沿河两岸村庄一扫俱尽,损失惨重。汉源县“娃娃营、枥泗营、万工汛等处官署民房尽行冲没”,“叙、泸以下山村房料拥蔽江面,几同竹筏”。

四川省泥石流分布图〔地图来源:《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三、四川地质灾害易发区

四川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4个易发区:

(一)川西高山峡谷高易发区。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十分发育,主要威胁县城、场镇、公路和重要工程设施的安全。

(二)川西南中高山峡谷高易发区。区内地震频繁、断裂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采矿和筑路为主,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地段,多危害乡村、城镇、农田、矿山等。

(三) 盆周中、低山峡谷高易发区。区内断裂褶皱发育,采矿、修路、垦植等工程建设十分活跃,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城镇、乡村和工矿企业安全。

(四)盆中低山、丘陵低易发区。区内城镇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工程活动频繁,往往孕育以中小型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对城镇、乡村、农田、工矿企业造成威胁。

2007年7月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后山发生大规模崩塌(图片来源:科学时报)

四、成因及影响

四川地质灾害异常活跃,灾害发生频繁,使四川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究其灾害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地质地貌

四川山区面积较广,地势起伏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成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和活动带。

川西、川西南地区多为高原和高山深谷地貌,地形起伏很大,碎屑岩、层状变质岩等易滑易碎地层分布较多,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河流沿岸谷坡陡峻、岩石裸露,地形陡峭,海拔5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发育,岩石普遍强烈寒冻风化,深切河谷谷坡地段山体稳定性差,促进了地质灾害的发育。这一地区是四川地质、自然环境最差的地区,也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20077北川县白什乡发生大规模山体崩塌遮天蔽日人民网记者赵亚辉摄,来源:人民网)

东部盆周山区相对西部、西南部地势稍低,多为低中山区,但地形起伏仍较大,水系发达,河谷深切,碎屑岩、煤系地层较多,褶皱断裂较发育,岩溶地貌景观发育,加上降雨比较丰沛,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也比较发育。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差,主要受构造、岩性、地貌的控制。地震活动频繁带,也是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和活动带。由于地震强度的破坏,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如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时,地震发生滑坡产生泥石流,平武草原小学校舍被埋,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经暴雨诱发产生地质灾害。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7月11日暴雨引发洪水,北川县城又遭遇泥石流袭击。2016年7月28日晚至8月1日,北川县白什乡乡场背后的山体连续发生大规模崩塌,上百万立方米山体倾泻到山谷谷底,迫使700多人离开家园,一所乡村小学搬迁。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县景家山崩塌,巨大的山石将北川中学新区茅坝中学整体掩埋,只剩一支国旗杆和一个篮球架,上千名师生遇难(图片来源: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

(二)气候

近年来,四川区域性地质灾害发生频繁,主要是由大的暴雨过程和长时间降雨引起的,一次大的暴雨过程,不但会造成洪涝灾害,而且会触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纬度和高程影响,各地差异很大。盆地东部降雨丰沛,降雨由盆地腹心向盆地周边递增,尤以盆地西缘最多,西南山地降雨也比较丰沛。降雨量60%~70%集中在6~9月,部分地区可达到70%~80%。据统计,四川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各地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触发4次大范围的区域性滑坡和崩塌。一次暴雨触发滑坡、崩塌1000处以上的县有28个,10000处以上的县有14个,20000处以上的县有3个。在川西南和川西,暴雨多激发泥石流灾害,且为多沟齐发,甚至数十条沟同时暴发。如1984年8月11日,德荣县城后山出现局部性暴雨,20分钟后,导致4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6万立方米泥石流体在约5分钟内被冲到沟口,冲入机关民房,淤积县城主要街道。     

据统计,盆地、盆周区一次性降雨大于100毫米,加上前期降雨,易触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川西、川西南地区日降雨大于30~50毫米就可能触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川降雨季节分配的区域差,与泥石流的产生密切相关。四川泥石流除受地形、地质环境条件的作用外,与气候的地区差异性有关。在降雨量多、强度大、暴雨日数多的地区,一般容易激发泥石流。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激发因素。 

2014年6月4日暴雨引起绵竹市绵远河汉清公路段水位暴涨,现场坍塌不断(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三)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地貌因素(如果没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地貌因素,即使出现大暴雨,也只能形成特大洪水,而不能形成泥石流)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但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发生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人类活动不仅诱发了一些地质灾害,而且在一些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是直接构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形成条件。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山区经济的发展,新兴城镇和生产基地建设蓬勃兴起,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充分,导致环境恶化。

四川是矿业大省,随着采矿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不合理的采矿时有发生,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引发地质灾害,给矿山和当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1992年7月26日,德阳石江亭、绵远河上游采矿,矿渣任意堆放形成泥石流,21人死亡,经济损失1.3亿元。1994年3月20日12时10分,高县城东12公里的白庙乡芙蓉山发生特大型崩塌碎屑流地质灾害,18人死亡,淹没小煤矿井2个,埋没房屋18间,耕地14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80余万元。

修筑铁路、公路和实施水利建设时,因工程开挖量大,废土废石堆放不当,形成人工陡边坡,使山坡失去稳定,改变了山地的自然稳定状态,造成许多新的陡角度、临空面。山区居民的防灾意识薄弱,往往把住宅房屋建在沟口处,阻挡洪水和泥石流通道;有的山区居民把房屋建在不稳定的斜坡下,且不护坡;有的山区居民把房屋建在陡崖下,促使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水利建设因设计不当、工程质量差、管理不善,缺乏岁修维护,一旦发生水库垮坝、溃决,或引水渠道垮塌、渗漏,导致灾害性泥石流暴发。如1980年7月16日,宣汉石溪新池塘溃决,造成泥石流,致使20人死亡。

2015年6月四川南江县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参考资料】

1.《巴蜀灾情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资料收集:何晓波 张兆法 朱艳林 罗一洋 雷雨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