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7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6 11:25:05 浏览次数:548 【字体:

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方志情怀

编者按:2022年9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新媒体“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发表《习近平:“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物”见初心·总书记的时代印记⑳》一文, 9月23日,《浙江日报》第7版发表《乡村志是“三农”工作巨大财富》一文。“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习近平总书记有浓厚的方志情怀,喜欢读志、善于用志、重视修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树立了典范。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方志情怀,既是我们学习总书记科学思想与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看齐意识的需要,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好地方志工作法规的需要,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读志、用志、修志,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经验,用智慧去把握规律、指导现实工作很有裨益。现全文转载如下,供参阅

习近平: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

1985年的一天,厦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洪卜仁接到通知,新来的副市长想了解当地历史沿革和民俗风情,打算借几本厦门地方史志看看。在洪卜仁印象中,很少有领导主动要看地方志。

当时,以前编纂的各版本厦门市志,要么尚未出版,要么还没整理好,只有一本清代道光年间的旧志。考虑到还需要补充些新一点的资料,洪卜仁把自己平时讲课用的《厦门地方史讲稿》一并借了出去。

这位“新来的副市长”,就是赴任厦门不久的习近平。更让洪卜仁没想到的是,习近平不仅对地方志感兴趣,还主动约他讲讲厦门的历史。

一天晚饭后,洪卜仁骑着自行车,如约来到习近平的宿舍。虽是首次见面,但两个人聊得很投机,边喝茶边探讨,从唐代开发厦门的“南陈北薛”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一直谈到夜里11点多。从始至终,习近平都称呼洪卜仁为“洪老师”,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告别时还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洪卜仁很感动。

“这个新领导很不简单。”洪卜仁告诉朋友,“他对厦门的历史这么重视,说明他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人,也一定会很关注厦门的发展。”

后来,习近平牵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里面吸收借鉴了许多地方志里的内容,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每到一处调研,都会找来地方志细读。他说,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掌握一个地方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有人感叹:“像他这样对地方志、对历史重视的领导真是不多见。”

上世纪80年代,河北正定县委决定编写一本《正定古今》,相关工作人员到处找也没找到什么资料,于是向县委书记习近平求助:“这书我可怎么编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习近平却胸有成竹:“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

这几本古籍,是习近平自己搜集到的复印本,非常难得。在正定人眼里,熟读县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迹的习近平,是真正的“正定通”。好友贾大山说:“他来的时间不长,对正定的历史和人文掌故等就能参与深入交流,他的阅读量和他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当地的一些老‘秀才’、老‘笔杆子’都很吃惊。”

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后,习近平有一次去霞浦县调研,除了《霞浦县志》,他提出还要看福宁府的府志。历史上,福建有上下四府,宁德就叫福宁府。随行的地委副书记问:“习书记啊,咱们一天到晚跑来跑去这么辛苦,你还要熬夜看书,能吃得消吗?”

习近平说:“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就讲起了在《福宁府志》上看到的内容,说霞浦有一片官井洋,“因洋中有淡泉涌出而得名”,盛产大黄鱼,老百姓也称“官井洋半年粮”。他指出:“这是我们闽东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既要把它保护好,也要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让老百姓都富起来。”

习近平手边常常不离“志”。在浙江,他用一个多月时间赴各地考察,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查阅市志、县志;履新上海不久,就让市委办公厅找相关部门给他提供一套上海地方志。曾与习近平共事的人都有一个感受:开会时,一般领导谈的多是土地、GDP等,但习近平会先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讲起,娓娓道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说产业、聊发展,对症下药。

“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习近平说,“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

这10年,习近平在地方考察时常去村史馆、村志馆走走看看。2018年6月,他来到山东青岛上流佳苑社区,察看村史馆内旧村老屋复原场景;2017年12月,在江苏徐州马庄村,他去村史馆看图片、看资料、看实物;2015年2月,回到曾度过7年知青岁月的陕北梁家河,他的考察路线中也有村史展馆。

习近平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人,他不仅爱读志、善用志,还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

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习近平读史,不仅是了解一地的历史沿革,更是要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智慧。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说。

历史感同样凝结在一个个老物件中。它印制在泛黄的旧报纸上,记录于密密的工作日志,藏进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里;它是扛在肩上的老农具,是亲手栽下的香樟树,是公私分明的发票单……老物件记录了习近平的成长,更见证了这位大国领袖历久弥坚的初心。

(原载“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乡村志是“三农”工作巨大财富

《习近平浙江足迹》用较大篇幅记述了习近平同志与一部村志的故事。

 2004年10月10日,习近平同志考察衢州江山市白沙村。他在白沙村老会计毛兆丰家看到了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很有兴趣地拿起来阅读,边阅读边和毛兆丰交谈,并鼓励毛兆丰“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

小小的村志,何以引起习近平同志的关注?这一举动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地方志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自汉代以来,地方志延绵两千多年,成为传承地方历史、弘扬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动载体。习近平对地方志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2014年2月,习近平在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他多次强调修志的意义。乡村志作为地方志“家族”中的一员,它展示的是相对较小的“特定空间”,记述的人物和事件也相对普通,反映的内容更接地气,探究历史变迁的作用更为直接。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

地方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文化是乡村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乡村志正是乡村文化的一种标志。所以,乡村志编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现实中的乡村而言,更是一种综合性、标志性的地域文化建设。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为什么鼓励毛兆丰修白沙村新志了。

地方志是研究“三农”问题的有效参考。习近平曾经在陕北农村插队7年,之后在多地分管或领导过“三农”工作,他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深厚的感情。习近平关注《白沙村志》,也同样体现了他对“三农”问题持续而深入的思考。编纂一部乡村志,实际上是对“三农”问题做了一次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个案研究。如果更多的乡村志得以编纂出版,对做好“三农”工作,将是巨大财富,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热情。由此可见,乡村志的意义不可小觑。

(作者:颜越虎,《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工作部原部长、《浙江通志》总编室原主任)

(原载《浙江日报》2022年9月23日第7版)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7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