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92期)

发布时间:2025-04-21 09: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充分发挥地方志作用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地方志记录历史智慧、总览一方古今,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本文系统阐述地方志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作用,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地方志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做法,深入探索地方志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和方法途径,以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现刊载如下,供参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记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基因密码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要充分发挥史志力量。

一、地方志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地方志,也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育人、资政重要功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是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中国地方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支离破碎,甚至会断章断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

)重视地方志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地方志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独特书体,受到历代先贤的高度重视。秦统一后,中央政府即利用各地纂辑之舆图地志,用于国家治理。两汉时期,郡国地志成为中央政府的征录之书。隋唐时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定期编呈图经版籍制度宋代沿袭了图经定期编修制度,北宋政府数次大规模诏修图志。最晚到南宋时期,地方上已有专门的修志机构,许多府州县都定期编纂方志。元代提倡和诏修一统志,以标榜天下一统。明代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诏天下府州县皆修志书,数次大规模编修全国总志。清代多次诏编新志,并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三次颁布政令,倡导各地纂修地方志书,一些省份陆续成立通志局或通志馆,开始编修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41年,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1942年,《陕甘宁边区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公布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修志工作写入政府职能。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提倡整理和编修地方志。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把编写新的地方志纳入《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改革开放后,地方志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197910月,邓小平同志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19875月,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各地普遍建立地方志工作机构,陆续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文件,要求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2006年,国务院颁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进入依法修志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浓厚的方志情怀,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地方志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中国扶贫志编纂作出重要批示。中央也陆续下发文件,对地方志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58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修史修志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2021年,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

(二)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相融相通。中华文明富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质基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协合万邦”“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中医中药、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汉字汉语、诸子百家等传统文化,均是历代地方志记述的重点。在记录时代变迁中地方志也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其中,忠实记录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的红色文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四川地方志成果,以志书记载的视角,从建沿革、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勾勒和展现巴蜀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璀璨成就,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扬雄、三苏等文化巨匠,达观友善、仁义待人等传统美德,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生活理念在方志中代有记述、绵延不断。

(三)地方志中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经验

记一方之事,明区域之情,晓发展之要,资政是地方志的重要功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地方志记载了各个地区的气候、地貌、山川、矿产、动植物等自然情况,反映了我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情况,记载了前人和当代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智慧政事得失兴亡成败,对于领导干部明优势识劣势,科学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历史上的地方官员非常重视利用地方志。明代山西巡抚杨宗气有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顾炎武在整理研究大量地方志的基础上,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书。毛泽东主席十分注重调阅地方志,并充分利用地方志记载地情资料、历史智慧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29年红军打下江西兴国县城,毛泽东在县图书馆一住下就专心致志读《兴国县志》。红军到达瑞金后,毛泽东又托人找来《瑞金县志》。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又阅读了《遵义府志》《仁怀厅志》《赤水县志》等方志。1958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即成都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先是找人从四川省图书馆借来《四川通志》《蜀本纪》《华阳国志》,后又找人来《武侯祠志》《灌县志》《都江堰水利概要》等志书。毛泽东对每一部志书都认真阅看,并用红蓝铅笔在书上圈、点、批、划。他还亲自挑选了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的部分内容一并印发与会人员。19596月,毛泽东登上庐山便让秘书借来《庐山志》,之后又借来《续志》

习近平同志不论是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现在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喜欢读志善于用志,从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禀赋中,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熟读县志、史料,经常拉着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去寻访县志里记载的古寺、古塔、古碑、古城墙等为编写《正定古今》,他还主动为编写人员提供《真定府志》《正定县志》等旧志。19856月,即将任职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通过同学向时任厦门市方志办副主任洪卜仁借阅道光版《厦门志》《厦门地方史讲稿》,了解厦门的历史和民俗风情。1988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到寿宁县调研时,要求看《寿宁县志》19898月,习近平同志出席福建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2006年,他在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调阅了《苍南县志》。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还专门要求报送《上海通志》,以备查阅。201412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向学校赠送了两套书,其中一套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举了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决定还提出了不少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邀集有经验的人开调查会,个别口头询问,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等。这些要求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志提供智力支撑。地方志旨在述往事、思来者以达到彰往而察来的功效。实践中,将施政思路与地方志记录的当地地情、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经验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正确地指导和开展工作。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志工作服务四川发展的实践与作用

四川是传统方志名省、方志大省,全国8000余种旧志中,按地域统计,四川数量最多,达671种;2000年,四川完成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全省编纂出版志书1028010348册,数量居全国之首;2020年,四川完成全省二轮修志,编纂出版201部综合志书,留下总字数3.5亿余字的精神财富。这些地方志书籍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地方志工作牢固树立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理念,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进,留存历史与关注现实、服务当代相结合思路,不断探索地方志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一)强化修志编鉴存史,记录四川发展进程

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理念,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职责任务,高质量推进存史修志编鉴工作,全面、客观、综合反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宏伟历程。

记录年度发展成就展示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成绩单,逐年编纂出版《四川年鉴》,指导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留存省(市、州)直部门(单位)奋斗足迹,逐年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组织各地编纂市(州)直部门(单位)大事记。不断提升年鉴时效性实用性,实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集中展示当年大事要事、特色亮点,推出《四川印记》,组织各地编纂微记录等即时性志鉴产品。

深度反映时代巨变记载当代历史,讲好四川故事,编纂出版专题志书,深层反映重要历史进程、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编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反映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成就编著出版《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史志画册、《巴蜀史志》脱贫攻坚增刊、《蜀地战贫——聆听扶贫之声》组织编纂《四川省扶贫志》《四川省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指导21个市(州)、国家确定的88个贫困县(市、区)做好扶贫志编纂工作,成都、南充做好全面小康志编纂。记录四川抗击新冠疫情战斗历程和经验做法出版《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等书籍。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壮阔历程,联合重庆市地方志办等部门逐年编纂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

赓续巴蜀历史文脉。记录传承历史、保存乡邦文献出版《四川历代方志集成(14)辑》108册,牵头广元、汉中两地编纂出版“中国蜀道方志丛书”首批成果122出版《四川历代旧志目录》《四川地方志目录(二)》。梳理四川四千余年历史脉络,编纂出版《四川简史》。该书作为四川省2024年度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20件文化发展大事之一,入选省委宣传部“2024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网络投票。留存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康省、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史料,完成《迪山日记》《西康通志稿》《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册)出版总结当代四川发展成就经验教训,完成《四川当代史》二、六卷内部出版。强化以史为鉴、警醒后世,翻译出版《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 四川省)》,再现日本人镜头下的清末民初川渝实景。留存川人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编纂出版《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等系列抗战书籍

(二)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凝聚团结奋斗力量

地方志中蕴藏的中华文化,记载和反映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提供坚实文化支撑。我们坚持以文化明道、铸魂、润心、启智、聚力、兴业,用红色精神激励人、用发展成就鼓舞人、用中华文化凝聚人,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和社会舆论环境

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渡赤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三线建设(特)主持编纂《国家战略腹地·三线建设时期卷》,组织编纂《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出版《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作品选》《百年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作品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多彩巴蜀文化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三苏文化、聚焦三星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特)刊,编辑出版《蜀韵纪事》(15辑);以“传承巴蜀文化,诵读中华经典”为主题,联合共青团四川省委举办首届四川史志杯巴蜀文化朗诵大赛,开展史志杯春节文化朗诵作品征集活动。保护羌族历史文化,编纂出版历史上首部羌族通志《四川羌族通志》。综合反映四川客家人发展历程,出版西部地区首部客家文化志书《四川客家志》。

唱响四川网络声量。充分利用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等自有平台,宣传四川省情地情、改革发展成就、特色文化及民俗风情,不断提升四川网络声量,宣传展示四川形象。在四川省情网设置四川地情、四川印象、四川三线建设、红军长征在四川、成渝双城记、数字方志等专栏,实时发布权威、全面的省情信息,构建综合性、权威性省情网站;每日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发布时政要闻、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风土人文、非遗、美食类文章,扩大传统文化、巴蜀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聚焦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深入宣传解读阐释助力群众了解省委省政府大政方针政策,提升全心全意抓落实的思想行动自觉目前,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形成覆盖四川省情网、四川方志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视频号等20多个平台的宣传矩阵,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宣传平台。截至331日,四川省情网累计访问量4.76亿次,累计独立访客数8830万名。方志四川新媒体累计访问量17.8亿次,关注用户数57万名,在宣传四川省情、弘扬巴蜀文化、传播四川声音、扩大四川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围绕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位,推动各地建成方志馆58个,微方志馆151个,设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18个,四川方志文化宣传基地1个,建成史志阅览室1396个,与文旅厅联合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史志专柜(架)205个,推动全省建成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586个。在四川省数字方志馆上架志鉴数字化成果3650部。整合全省史志馆资源,打造史志馆集群,建设四川省史志馆联盟。积极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增进青年历史文化自信,2023年起,创设四川方志大讲堂先后西华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西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攀枝花学院、绵阳师范学院、重庆大学、四川文理学院13所高校开展方志文化高校行系列史志文化宣传专场活动,并同步开展网络直播,吸引2万余名高校学生、社会群众观看。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吸引全省53所高校1.4余名学生参赛

)深化方志开发利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坚持三个服务理念,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总结历史规律,提供历史借鉴。

深化资政辅治研究。2018年创办《资政参阅》,立足丰富史志文化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等,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建议。截至目前省地方志办《资政参阅》专刊已编发91期,获省领导肯定批示43次;推动各市州撰写资政报告1061篇,获批示肯定323次。一些资政建议获得采纳落实,有力推进了当地工作。20222月,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发布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曾向红撰写的《一座古大院 半部甜城史——内江龙门镇曾家大院》一文,引起内江市高度重视目前正在筹建糖业博物馆泸州市地方志办关于建设四渡赤水干部学院的资政建议获采纳实施,建立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并被列为四川省长征干部学院分院;收集整理泸州古蔺籍老红军王星和泸天化公司、七化建公司老领导芮杏文等革命前辈生平事迹及大事年表,制成图文资料册,赠送给其当企业家的后代,助力400亿元项目落户泸州。内江资政专报推动内江市发布城市形象LOGO“内江印;乐山市地方志部门资政建议转化落实,推动当地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博物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川字号品牌塑造,编纂出版《川剧志》《川菜志》《川酒志》《川盐志》《川茶志》《盐业志》等特色志书,并组织编纂《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中国川菜图志》等特色图志。助力四川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向涉及对外交流合作的省直部门赠送《发展改革志》《对外经济贸易志》等志书;助力外界更好地了解四川、关注四川、支持四川,2024向省委宣传部推荐省地方志办编纂的13本重点图书,其中5本被选送北京,3本被选送省委领导阅读并用于政务接待。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组织编纂《都江堰志》《乐山大佛志》《九寨沟志》《黄龙志》《大熊猫志》等,推出《大熊猫图志》《九寨沟图志》等一批广受欢迎史志文化产品。其中,《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被中国政府网、新华社、求是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英文版)》、澳大利亚《澳洲新报》等多家国内外权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被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四川交流的礼品书和对外宣传名片。2024年,《大熊猫图志》(英文版)在英国出版,面向全球40个英语国家发行,进一步增强了四川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在全省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规划乡镇(街道)、村志4200余部。组织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征集发布视频370个。

服务重大政治活动编纂《四川年鉴》简本《四川历史文化览读》历史文化读本、《四川印记》等书籍,连续年送省两会使用,获得两会代表广泛好评。一些省直部门(单位)将《四川历史文化览读》《四川印记》作为宣传推介四川的名片送来川调研视察的有关领导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指导推动10个市(州)编纂年鉴简本(微记录、印记)等书籍服务当地两会。

三、地方志工作进一步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方法途径与角色定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地方志工作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一)“直笔著史”当好四川历史记录者

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客观记述四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和重大成就。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推出“成渝一家亲”等方志产品,记述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壮阔历程。聚焦“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推进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全景式展示省委、省政府及各市(州)、县(市、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民生年度成绩单。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扶贫志、全面小康志、乡镇(街道)志和村志编纂,记录乡村发展巨变,传承乡村历史文脉。聚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会同教育厅全力推进全省教育志鉴编纂工作。

(二)“传承文脉”当好巴蜀文化宣传者

深化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汇编历代旧志图集、历代旧志序跋集等,推进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及点校工作,出版有价值的旧志,溯源历史面貌、赓续历史文脉守护巴蜀文化根脉,做好古蜀文明、三国文化、三苏文化、蜀道文化和本地历史文化等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加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资源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编纂好少数民族特色志鉴。收集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三线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巴蜀大地上产生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编纂地方简史、大事辑要、英烈传略等书籍,开展有关当事人口述历史采集及影像拍摄,赓续红色血脉。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等工作,助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

(三)资治启今当好改革发展推动者

立足地方志“一方之全史”丰富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历代先贤治蜀之智、兴川之方、富民之策,开展好资政辅治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智慧、现实借鉴。立足地方志“一地之百科全书”丰富地情资源,加强珍贵旧志和一轮、二轮志书、年鉴整理研究,打造地方志资源大数据库,编纂有关地情书籍,当好改革发展的地情服务专家。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的方志数字化工作,打造“智慧方志”,推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便捷、高效的查阅服务。立足地方志“传统文化宝库”丰富文化资源,从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做好有益思想、艺术价值的现代化表达,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好讲好四川故事,服务四川发展。

(四)“裨益民生”当好乡村振兴服务者

发挥地方志教化育人、引领风尚作用,做好农耕文化、名人文化、风俗民情、乡贤文化、家风家训、慈孝文化等开发利用、宣传弘扬积极参与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提升,助力乡村德治建设。加强对蜀锦、蜀绣、皮影、川剧、藏族唐卡、彝族火把节、羌年、羌族刺绣、绵竹年画、竹编木雕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宣传,传承优秀技艺与民俗文化。会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当地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文化资料,助力保护利用,推动活态传承。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会同有关部门举办民俗风情展等活动。

(五)“以文塑旅”当好文旅融合参与者

地方志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服务巴蜀文旅全球推广,深挖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金丝猴、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点文旅品牌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编纂历史文化书籍。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做好本地历史名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宣传推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宣传特色地情文化。深化拓展名志文化工程,扎实推进名山志、名水志、名酒志名志文化工程,让川字号文旅产品走得远、立得住、叫得响。

(六)“改革创新”当好方志事业开拓者

以改革创新精神赋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发展需求、满足群众要求工作措施、史志成果开创地方志事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局面。提升志鉴时效性,组织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逐步建立起“月度微记录,本年度记录,次年编纂年鉴,每五年纪事”的全时序、多样化年鉴编纂体系。提升志鉴使用率,探索推出地方志口袋书、简易读本、干部读本,编纂乡土教材和辅助读物,在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机场、高铁站和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因地制宜设立方志图书角,方便群众读志用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年鉴在线阅读。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音频、微电影、有声书等载体,打造更多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文化产品。

(执笔:刘源)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92期)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