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马联松 ‖ 地域文化引领成德同城化的建议(上)

作者:马联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6 15:11:23 浏览次数:1407 【字体:

地域文化引领成德同城化的建议(上)

马联松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成都、德阳形成了若干紧密联系、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和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文化,这是两座城市同城化的根基和融合剂,推进成德同城化应强化成德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地缘环境和历史管辖,决定了成都、德阳形成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文化

(一)地缘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地缘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它决定着一个地域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特定地缘的人群,有明确的地缘意识和相同相近的文化与风俗。

四川省标准地图-交通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7年9月制)

成都、德阳地缘上属于同一地貌区,即成都平原及平原周边山区。狭义成都平原面积约7340平方公里,成都约占5300平方公里,德阳约占2000平方公里。成都、德阳水系连接,发源于绵竹九顶山南麓的沱江,南流到成都金堂赵镇接纳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条上游支流后,流出成都龙泉山金堂峡。成都、德阳山系相连。龙门山山脉贯穿成都和德阳的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成都、德阳两市的彭州、什邡、绵竹;龙泉山贯穿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广汉市和成都市金堂县、龙泉驿区、双流区、简阳市。成都、德阳边界相交,两市边界总长278.02公里。其中广汉与金堂行政边界线27.5公里,广汉三水镇、松林镇与金堂清江镇、官仓镇、栖贤乡交界。广汉与青白江区行政边界线30.5公里,广汉三水镇、向阳镇、新丰镇与青白江区的城厢镇、弥牟镇、红阳街道办、大同镇交界。广汉与新都区行政边界线7.6公里,广汉向阳镇与新都区军屯镇交界;广汉与彭州市行政边界线32.2公里,广汉南兴镇、向阳镇与彭州的三界镇、三邑镇、蒙阳镇交界。中江与金堂边界线总长92.9公里,中江冯店镇与金堂广兴、转龙、又新三镇交界,中江白果乡与金堂竹蒿、转龙两镇交界,中江永新镇与金堂隆盛、转龙、金龙三镇交界,中江太平乡与金堂福兴、金龙两镇交界,中江兴隆镇、永兴镇与金堂栖贤镇交界。什邡与彭州行政边界线全长87.32公里,起于什彭茂三市(县)交会点,即九项山“南天门”西南侧4818高地,经什邡市红白、蓥华、八角、湔氐、民主、隐峰、马井7镇和彭州市大宝、白鹿、红岩、敖平、三界5镇,终于什邡市马井镇合林村二组、彭州市三界镇三界村五组、广汉市三星镇群力村二组交界的马牧河河心。

成都市地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5月制)

德阳市地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5月制)

(二)相似的地域文化为成德同城化发展准备了历史文化基础。同一地貌区内接壤的两座城市(两个行政区),因历史上彼此归辖于另一方、一方多数时间归辖另一方、一方部分辖区与另一方部分辖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必然产生相似的地域文化,形成同城化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公元前约21世纪至秦灭蜀国的近两千年间,今德阳市境和成都市境为古蜀国辖地,德阳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先后为古蜀国都城。秦灭巴蜀,分置巴、蜀二郡,今成都市和德阳市属蜀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巴、蜀郡地置广汉郡,到南北朝刘宋时期,今德阳境内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和成都新都为广汉郡核心区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全国改郡为州,蜀郡改称益州,今成都和德阳境为益州管辖。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析益州置汉、彭、蜀三州,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设成都府,领简州、崇州、汉州,汉州辖雒、德阳、什邡、绵竹、金堂5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全国分为十五道,今德阳属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管辖范围包括汉州德阳郡,辖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5县。宋代,改唐时的道为路,今四川由一路改为益、梓、利、夔四州路。据《宋史·地理志》载:成都府路(益州路改名)下辖蜀、彭、汉、绵等十二州,汉州辖雒、什邡、绵竹、德阳四县。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德阳、什邡、绵竹3县,上属成都路。清顺治、康熙年间,除中江县属潼川州(后改为府)外,德阳其余县均属成都府。民国时期 四川分为七道,成都设川西道,领31县,包括广汉、什邡、绵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7月,广汉县和什邡县划归温江专员公署,署治温江。1983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建置省辖地级德阳市,刚从温江专区划归成都市的广汉、什邡县划归新建德阳市领属。

1950-1951,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图(图片来自网络)

二、成都、德阳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文化之表现

成都、德阳都是移民之城、酒坊之城、古代手工业之城,相同相融,形成了成都、德阳多姿多彩、相同相近和相互影响的地域文化。

(一)成德古蜀文化。古蜀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包括今成都平原、汉中平原、秦岭山区和岷江上游四个部分,是中国古代西南的强国。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宽广的地域文化,成都平原为古蜀国核心地区和古蜀文化的圆心。以德阳三星堆和成都金沙为代表,形成了包括什邡桂圆桥、绵竹金土村、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成都十二桥遗址、罗江金牛道古道和五丁谷等古蜀历史文化遗址带;以《山海经》《华阳国志》等记载和流传成都、德阳的蚕姑娘、马头娘、马明王、蚕神、杜鹃啼血、望帝春归等传说故事为代表,形成成德古蜀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反映了蚕丛蚕桑、鱼凫渔猎、柏灌灌溉、开明治水、杜宇教民务农之古蜀文化开创。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区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片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网)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铜人头像(图片来自网络)

(二)成德李冰文化。成都平原古为泽国,上古就有鳖灵治水、大禹治水,秦蜀太守李冰开凿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公元前365年,李冰晚年在什邡洛水导洛通山,李冰死后安葬在什邡章山。以都江堰和李冰陵为代表,形成了包括李冰祭祀天彭门、郫都区石牛公园、什邡洛水大王庙和朱堰、李堰、火烧堰、川主庙以及汶井江(今崇州市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市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江水》等文献典籍中记载的李冰父子治理管江、汶井江、洛水、绵水以及建索桥、穿盐井等事迹形成李冰及其治水事迹被神化,并逐步演变成为川主,形成巴蜀众多川主庙及以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信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图片来自网络)

什邡洛水大王庙(图片来自网络)

(三)成德汉崖墓文化。汉代崖墓是中国东汉时期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可知,川西地区崖墓数量多、规模大,是大型崖墓的集中分布区,成都双流新兴镇、金堂十里村和德阳中江塔梁子都有较大规模的发现。崖墓中的画像砖、画像石、陶塑,堪称艺苑三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基本建设,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发掘了200多座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崖墓。图为崖墓群发掘现场(2018年1月18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四)成德三国文化。三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成都、德阳更是三国历史文化的富集区。以成都武侯祠和德阳庞统祠为代表,形成了包括成都武侯祠、汉昭烈庙、衣冠庙、桓侯巷、诸葛井、洛带镇、黄龙溪、黄忠墓、洗马塘、向宠墓、九里堤、张飞营、八阵图遗址、八阵图碑、马超墓、大口井、石刻张飞头、蒋公旧治坊、赵云庙、鹤鸣山、火井遗址、孔明乡、邛雅驿道遗址、邓芝墓、马岱墓和德阳秦宓墓宅、三造亭、张任墓、白马关、庞统墓祠、诸葛瞻父子双忠祠、蜀汉三叛石雕跪像、中江会军堂山等众多遗迹遗址片(带),堪称三国历史文化圣地。以武侯庙、武廊庙、关公庙以及三国遗风“白头帕”、尚武精神等为代表,形成了两地众多三国民间习俗。

成都武侯祠(图片来自网络)

德阳庞统祠(图片来自网络)

(五)成德文宗文化。“西蜀自古出文宗”“自古诗人例到蜀”。历史上,成都、德阳是文人骚客辈出之地,从西汉末年的文翁化蜀开始,成都涌现出司马相如、扬雄、常璩、范镇、颜楷、杨廷和、黄荃等文宗大师,德阳涌现出李尤、秦宓、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李华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张栻、张师古等文化名人,李白、王维、杜甫……他们用诗写下对成都、德阳深刻的情感与记忆,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形成独特的文宗文化。同时起源于唐成熟于南宋,经元、明、清直至近代的书院,对成都、德阳影响至深。成都有书院21所,城区内有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尊经书院,郊县有绣川书院(金堂)、鹤山书院(邛崃)、崇阳书院(崇州)、万春书院(温江)、九峰书院(彭州)、唐昌书院(郫县)等。德阳有铜山书院(中江)、紫岩书院(绵竹)、两江书院(罗江)、湔江书院(广汉)等。近现代历史上,马识途、流沙河、魏明伦等众多诗人与作家,让成都、德阳成为一座意蕴隽永的文宗之城。川菜、川剧之父,清代蜀中三才之一的罗江李调元,是成都锦江书院培养出来的巴蜀地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尊经书院高材生“尊经五少年”之首的杨锐(戊戌六君子之一),是绵竹人。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联松【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