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灯 笼‖贾海

作者:贾 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02 14:09:51 浏览次数:1103 【字体:

忽然想起灯笼。

想起灯笼,源于想起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源于大文豪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还源于《宋书·武帝纪下》“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可的我的灯笼刚到门就灭了,哪里讨火烧他?”《说岳全传》第十一回“又一个走堂的小二,拿着一盏灯笼,高高的擎起送考”。巴金《寒夜》“两个灯笼红亮亮地挂在球竿上”。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经数千年发展,灯笼体现着不同的地域风格,每一种灯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我的家乡在川北南充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儿时记忆里,家乡很贫瘠,吃不饱、穿不暖,全靠庄稼养活村民,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日子很清苦,很单调。那时没有电视机,夏夜大约时间还早时,我们便吃了晚饭,每人搬个凳子在院坝杏子树下乘凉。坐的方向是有讲究的,既要在杏子树下,又要当风。每当凉风吹拂,全身一阵一阵清爽,但手中的蒲扇还是扇个不停。在院坝的杏子树上,父亲总要挂着一盏灯笼。在灯笼的微光里,父亲总爱摆学校那些趣事,母亲总爱谈乡里乡亲的那些笑话,我们三姊妹却常常说孩子们做的那些傻事。边乘凉边闲聊,一家人其乐融融。

若时间还早,我们三姊妹和父亲干脆到不远处的晒坝乘凉。晒坝里住着邻居三表婆一家,晒坝原来是村里的农用保管室,地面全是石板铺成,干净、宽阔,大家都爱去那耍。提着灯笼,头顶着皎洁的月光,我们凭着感觉摸黑走向晒坝,路边的地里蛐蛐在欢快地叫着,道路坑洼不平,我们高一脚矮一脚走过一段山路,便到了晒坝。一到晒坝,就看见几盏灯笼在中心位置高高地亮着。三表婆老远就边打招呼边端出自家的旧木凳,放在晒坝中间,热情客气地叫我们坐。每晚,在晒坝乘凉的不止一家人,往往是好几家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很热闹。大人们天南海北地谈古论今,小孩子们则多半是撵猫儿。在宽阔的晒坝里你追我跑,笑声不断,喊声不断。每晚,整个晒坝成了欢乐的海洋。

回家时,已是深夜了。月亮早已隐入云里,整个山村一片漆黑。我们又提着灯笼,借着灯笼的微光,高一脚矮一脚地摸回家。

虽然儿时生活清苦,但那些日子却令人难忘,特别是在灯笼下乘凉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南充有每年正月十四送蛴蟆儿的习俗。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因正月十四蛴蟆儿节与正月十五元宵节相接,随着时间推移,乡下的人们便将正月十四的蛴蟆儿节取代了元宵节。故在川北农村流行有“城里人过元宵节,乡下人过蛴蟆儿节”的说法。举着灯笼,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蛴蟆灯的制作方法很多,形式也各不同。每当“蛴蟆节”当天清晨,村民们便上山砍来一根根2米长的竹子,用刀在一端没有节把的地点划开细条,然后用力压开,将先做好的圆环放入撑开的中间,成灯笼状,外面糊上白纸,有的也糊上一些其他颜色的纸,做成五颜六色的蛴蟆灯。老一辈的人们喜欢扎,就是将竹子一端用刀划成篾条,然后扎成笼状,外面再用白纸糊上,很像一个棒槌,在灯笼上留一个小孔,里面用泥巴固定,放上蜡烛,晚上巡游时可以点亮。

傍晚,家家户户的“蛴蟆灯”便陆陆续续地亮了。在鞭炮声声中,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朋友们三五成群,向离家最近的河滩走去。河滩上,人们将手中的整只“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蛴蟆(儿)公,蛴蟆(儿)婆,十四十五撵下河”。在将蛴蟆(儿)送下河后,一定要把蛴蟆(儿)灯扔掉,弃于河田或插于土,不然蛴蟆儿瘟会被带回家的,给你家带来霉运的。蛴蟆节历经演变,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充很多农村地区都会把正月十四夜作为真正意义上春节的最后一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春节的结束。十四夜成为了区别于城市元宵节、告别春节的独特庆祝方式。随着人们瘟神意识的淡化,民众越来越多把这天当作或是祈福亲人平安、健康,或是来年风调雨顺,收成更好,或是送出祝福,期望新的开始。

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春节的喜庆还挂在心头,元宵的喜气又攀上眉梢。百花灯挂在树上呈放着光芒,为迎春灯会增添了春色。春节那红窗花、大福字、彩球、铃铛、幸运星散发的喜庆吉祥气息还在不断地弥散,元宵的大红灯笼就又要高高地挂起来。家被浓郁的喜庆气氛拥抱着,盏盏姿色各异的花灯将新年的喜悦再次点燃,幸福就成了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房檐上的大红灯笼,如同一个个小精灵左摇右摆,真是数不胜数、美不胜收。钟声敲响了记忆,烟火明媚了心情,大红灯笼挂满千家万户,年味瞬间填满了房间。灯笼渐欲迷人眼,也不知先看哪个好了。


灯笼的馈赠是让你有机会做全新的自己,愿你的人生处处有灯火,次次有新意。在灯火阑珊的庭院里,等雪花,等新年烟火和更好的你。想借你心头的月亮乘进一片浪漫,遥望那一轮明月,思念油然而生。远方的你好吗?让我们约定月圆夜共同赏月许愿!愿月亮捎到我深深的祝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灯光辉映下,我看到了你笑语盈盈的脸庞。点亮十五盏七彩莲灯,照亮远方的心湖;许下365个心愿,祈福美丽的晨曦;心镜如水,爱在佳节中。即使你远在他乡,祝福依然伴随你左右,感动拖着你幸福的心湖荡漾;敲响一声节日的钟声,收起一盏五彩缤纷的灯,让我的爱在我心中悸动!


一轮明月,辗转了世间的冷暖;一片烟花,看透了人生的机缘;一碗汤圆,品尽了人生的甘甜;一盏花灯,照亮了心情的纷乱。寻找一座苍翠的青山,洒遍关怀与挂念;开垦一片思念的田园,种下吉祥与心愿;元宵佳节,一份美好送给我最牵挂的你。

大红灯笼高高挂,映出团圆笑脸庞;彩色元宵热腾腾,现出团聚好年华;你吃元宵我和面,你看灯笼我来挂;友好和善大中国,挂满灯笼是一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贾 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嘉陵区作协副主席,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在报刊发表散文2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等待》《那片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