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吃打谷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2 14:24:38 浏览次数:753 【字体:

吃打谷酒

俗语云:“秋后十天满田黄”,即意味着立秋后,田里的谷子成熟,这时便进入秋收时节。农家人纷纷置办好割稻的镰刀,打谷用的拌桶、档簾、风车……等一应打谷工具。旧时,还要举行“开镰”的仪式,并吃打谷酒。

金色稻田(蓬州闲士摄于渠县三汇镇,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过去,都是一家一户进行农业生产,在打谷季节,要趁天气晴热,尽快收割谷子,晒干归仓,于是农村多以互相帮工或换工的形式,集中力量收割。一般打谷多是在天色麻麻亮时下田作业,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妇女、老人、儿童多挥镰割稻,青壮男人多在拌桶内打谷,并挑水谷子到晒坝,老人进行翻晒。由于都是高温下的强体力劳动,因此主家的饮食上就要做到补充。早晨大约八点时,便叫人吃早饭,一般都是干饭、炒菜,外加酒水;吃了后不休息,接着再干,到半个上午时,主家会送绿豆稀饭至田边阴凉处,叫帮工喝上一两碗,以消暑解渴。至中午太阳正毒热时,便邀约众人到家中,一般人家都会办上一桌丰盛的“打谷酒”,或凉粉、豆腐、时令鲜蔬。

舞蹈《打谷酒》展现了喝打谷酒的热闹场面(图片来源:广安文明网)

在顺庆,打谷席少不了的是“粉蒸肉”,又叫“鮓肉”,旧时农村因鲜肉不好割,有的便早把鲜肉准备好,切成大片,用米粉渍好,放在坛子里,到吃打谷席取出来上笼蒸熟,其味十分鲜香,且肥而不腻,一般每人准备二到三块,如同栽秧肉一样,可在席上吃,亦可用菜叶包起带走。酒是管够的,吃完酒席便休息到太阳将要落山时,再下田继续干直到天黑。一般人家一天便收割完毕;田土多的,第二天再干。这种习俗在农业集体生产时,便渐渐淡化,但各人家中仍是要吃打谷酒的,到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这种习俗也曾一度在农村盛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打谷席也不会只囿于“鮓肉”了,鸡、鸭、鱼也成为打谷席上屡见不鲜的菜品了。

粉蒸肉(图片来源:南充日报)

至21世纪初,随着机械化的联合收割机的运用,打谷席被以货币支付的手段替代,只有在极偏远的山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谷子收割完归仓后,在顺庆区农村便有尝新的习俗,即将才收获晒干的稻米煮成新米干饭,配以各式瓜菜、猪肉,置办酒席,还要将外嫁的女儿,在外地的亲人以及左邻右舍请来,共尝新米。饭菜做好后,便摆桌排菜,斟酒待饮。这时主人家先要将所做之菜品供奉祖先,然后一一喊着已逝先祖的名号,请他们先尝,以求祖宗保佑子孙安康。祭祖过后,把桌上的菜每样拈一点,并盛上一大碗新米饭倒入狗槽内,看着家犬(旧时农家每户都养有狗,以护家),吃完之后才能按长幼序入席。因民间传说谷子是由狗的尾巴带来,以后人们才有稻米吃,所以又叫“新米敬狗”,表示不忘狗所带来的恩惠,然后才是大家共同举杯,庆贺丰收,并感谢大家的辛苦劳作。尝新米的习俗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广大农村沿袭。

新米饭(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