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艺术】雅安雕刻艺人史晋川刀笔木刻写春秋

作者:鲁妮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3 14:30:00 浏览次数:543 【字体:

雅安雕刻艺人史晋川

刀笔木刻写春秋

鲁妮娜

2023年6月2日,在新华社四川分社与雅安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重温光辉历程赓续红色血脉”系列主题活动上,78岁的雅安退休职工史晋川将一块遗落在民间90载的见证新华社社史、中国新闻史的珍贵文物“红色中华”牌匾,捐赠给了新华社。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收藏爱好者,史晋川能够发现“红色中华”牌匾并非偶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雅安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专注金石拓片、木版画和金丝楠乌木雕刻艺术创作30余年。

木雕开启艺术之路

《孙子兵法》全卷、《论语》全卷、《茶经》全卷、《出师表》……在史晋川家里的一间小屋内,一卷卷简牍整齐地摆放着。

解开黄色丝带,展开简牍,每片木简长约46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1厘米,从上至下书写10个字左右。

“有没有闻到香气。”史晋川介绍,这些木简由金丝楠乌木制作而成,没有刷漆,保持木质原有的褐色,并散发着楠木特有的香气。

“我先后花费20余万元购买材料,以秦汉简牍形式手工雕成超百米乌木木刻史卷,复刻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部分)《离骚》《出师表》等作品。”

不同内容的简牍,史晋川会使用不同的字体,雕刻《兰亭序》,临摹的是王羲之字体,而雕刻《论语》则用了篆书……

“从我第一次刻字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问及史晋川如何爱上刻字,也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史晋川祖籍山西吉县,生长在雅安。年轻时,曾在石棉县的水电厂当工人,但闲不住的他总爱自己找木头做家具。雅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现雅安文化馆)的刘承智和史晋川是朋友,有一天,他突然拜托史晋川帮忙找一些好木板。

原来,艺术馆准备搞一个刻字艺术展览,史晋川找到的木板就是给艺术家搞创作用的。举行展览时,史晋川也去参观了,“我当时就被吸引住了。回到家后,我自己也学着在木板上刻字。”

史晋川的想法得到了刘承智等艺术家的支持,当他遇到疑问时,大家都会耐心为他解答。

史晋川对刻字的痴迷程度,其妻子高淑英最有发言权,“早上起来就开始刻,一天要刻五六个小时。过去居住的地方比较吵闹,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专注度。”

2004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史晋川将自己雕刻的《七律·长征》捐献给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这是史晋川第一次捐赠自己的作品。

在史晋川家里,还有一幅《奥运年赋》的木刻,不过,这是一个复制品。

2008年,史晋川用金丝楠木雕刻了由魏明伦、张昌余创作的《奥运年赋》,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

“《奥运年赋》由64片来自雅安市的乌木雕刻而成,乌木年龄5000岁以上。”史晋川说,除了雕刻过程极为用心,乌木选择也颇费心思,5000年以上的乌木,代表的是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明;每片乌木长56厘米、宽5厘米,分别代表中国56个民族和奥运五环。作品两端还分别刻了14个奥运比赛项目的图标。

2012年,史晋川将自己的刻字艺术作品《东方文化》百米长卷(图样)寄给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

在史晋川看来,木刻艺术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雅安乌木,了解浩瀚的中国历史文化。

史晋川的雕刻作品

汉砖记录古代生活

2021年3月,雅安市文化馆、雅安市博物馆、雅安市美术馆、雅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史晋川艺术展”在雅安市文化馆展出。

本次展览为“金石画像展”,除了史晋川的刻字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石刻,这些汉代石刻来自史晋川的收藏。

“我收藏了130多块汉砖,其中120多块都是在芦山县找到的,另有几块是在荥经县和汉源县找到的。”史晋川说,芦山县古为“青衣羌国”所在地,其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其中又以汉代文化遗存最为著名,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画像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主要是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和墓室的装饰,是汉代人记录生活的方式之一。自汉至今,它虽历风雨,但砖坚硬若石,砖块无损,砖色未变。汉代画像砖内容包含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制度,还是建筑、娱乐、音乐、戏剧等,甚至战争场景和风俗习惯都无所不有,堪称汉代的大百科全书,是刻在石头上的“汉文化史诗”。

其实,史晋川收藏汉砖的起因,还是因为木雕。

有一次,史晋川在芦山县收购金丝楠等木材时,看到一户村民家的墙角里散落着一些有画像的砖。“当时不是特别懂,只是觉得画像很有意思,就一并给收了。”史晋川记得很清楚,当时觉得砖上面的鱼、鸟画像,与《逍遥游》里面对鲲鹏的描述非常相似。

“这是一幅出行图,没有浩大的车马队伍,只有一马一车。再看这幅狩猎,也只有一个人,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在这里面。”每次将汉砖收购回家后,史晋川第一时间就将其画像进行拓片,后来,他将拓片整理编撰成了《中国雅安汉代画像砖图集》。

2011年,史晋川在网上浏览国家图书馆时发现,图书馆没有关于雅安汉砖画像拓本的内容,于是他联系到国家图书馆,将自己编撰的《中国雅安汉代画像砖图集》捐赠给了国家图书馆。

在史晋川家里还保留着中国国家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证书上写道:“史晋川先生,承蒙惠赠《中国雅安汉代画像砖图集》一种一册书籍,悉数收讫,深荷厚意。特发此证,以资谢旌。”

2018年,他将131块汉砖拓片,对拓片的注释进行了增加、删改和修订,汇集为《汉代青衣羌人画像砖图谱集成》出版,该书将收录的拓片分为文字、画像、图案文饰三类,每一张拓片都是按一比一的原型尺寸印制,并附上跋文介绍。

史晋川为汉砖拓片增加注释

史晋川介绍,雅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有别于全国各地和四川其他地方的汉砖风格,它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又带着古青衣羌人独特风格,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古青衣羌人文化色彩。

史晋川的收藏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砖石选集》编撰期间,书籍编撰者亲自来到史晋川家中拜访,将他收集的汉砖一一拓印,收录入《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砖石选集四川汉画像砖石卷》中。

“这本书,有中文,还有对应的英文,相信外国朋友也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汉文化,喜欢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翻开书,史晋川的喜悦溢于言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鲁妮娜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