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族民俗】阿坝马尔康:古碉下的婚礼变迁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1-10-20 10:51:14 浏览次数:1002 【字体:

嘉绒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马尔康是嘉绒藏族文化的腹心地,其婚礼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新郎新娘携手入场 摄影:泽尔登

嘉绒藏族婚礼从无到有,从简单到隆重,正在经历着巨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藏乡山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或打工,或在单位上班,这样一来,这些年轻人择偶的范围更广了,婚姻也不再是父母包办,也不再是只在本村找对象了。如今的嘉绒藏族婚礼在保持传统仪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了很多的创新。接亲的队伍可以说是浩浩荡荡,把自家或租用的车作为婚车,再精心把婚车从头到脚进行藏式包装,婚礼现场布置也全是藏式,婚礼活动非常隆重,在传统藏式婚礼仪式的基础上,还借鉴了汉族的新郎新娘互戴胸花、喝交杯酒等形式。单位上或县城附近的都在饭店进行婚宴,有婚庆公司操办,舞台、灯光、音响,摄影摄像样样都齐备。偌大的大厅里,高朋满座,欢天喜地,其乐融融。大家一边品尝美食美酒,一边听歌赏舞。婚宴结束后,父老乡亲们还要跳锅庄,热闹非凡。

伴郎伴娘团 摄影:泽尔登

想当初,这样高大上的婚礼是想也不敢想的。那时生活条件差,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落后,婚姻几乎是父母包办的,而且只在本村或本大队之间通婚,与外地和外族结婚是被耻笑的事。父母给子女择偶,不但看人品,而且男的要身强力壮,一言九鼎,女的要贤惠端庄,勤俭持家。两家父母碰头商议孩子婚事之前,要请人合“八”字,择吉日,确定良辰吉日后,通过口信,通知四方亲朋好友,那时还没有写请帖的习惯。

婚礼现场 摄影:泽尔登

嘉绒藏族不重男轻女,谁当家是父母说了算,他们觉得哪个孩子更孝顺持家就把哪个留在家里当家。嘉绒藏族的婚礼是隆重的,也是神圣的。结婚当天,新人必须按吉日,时辰一到就得进门,不能提前,更不能推后。不管嫁出去的或是做上门女婿的,结婚当天,离开家门前都要接受诵经祝福,还要跪拜父母。送亲人的多寡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如果条件好,送亲的人就多,每个人都背着一样东西,有粮食,有被子,有锅碗瓢盆,成家用的基本用品几乎是备齐了的。送亲队伍最前面是德高望重的来接亲的男性长者,进村或门口处,都有若干桶水,里面装满了纯净的山泉水,上面搭着柏枝,长者一边念诵吉祥的祝词与经文,一边用柏枝沾水向天地抛洒。紧跟长者的是背着长馍馍“杰尔列”的人,新郎或新娘站在队伍的最后,紧挨着他(她)的是伴郎或伴娘。

献哈达仪式 摄影:泽尔登

婚礼由新人入门的那家主办,在村子空地或坝子里,全村或大队男女老少,以及四方宾客,在简易“超长木凳”上就坐。婚礼在村里德高望重老人开坛致新婚祝词中拉开序幕。那时的婚礼虽然简单朴素,但是依然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婚礼仪式结束后,大家就把婚礼现场的中间腾出,在中央升起熊熊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开始了跳锅庄。后来,条件好了,婚礼就在村委会的水泥坝子里进行,搭台子,请婚庆公司承办,结束了夜晚在庄稼地里进行婚礼的历史,也不再是盘腿席地而坐,而是围着桌子坐凳子上了。婚宴的菜品酒水也是十分丰富,跟县城的没有多大差别了。

藏式装扮的婚车 摄影:泽尔登

嘉绒藏族婚礼的变迁,见证着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也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壮大,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睦团结,奋发向上,开创未来的缩影。

来源:马尔康在线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