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演义之外的传奇——诸葛亮 ‖ 吴映熹

作者:吴映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26 10:37:27 浏览次数:1291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演义之外的传奇——诸葛亮

吴映熹

古往今来,不论朝代,无论阶层群体,社会各界都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不吝赞美之辞。据文献可考,对于诸葛亮,三国时有“忠武英高”之称,晋有“岂神之祗,岂人之精”的感慨,唐时的武侯祠碑铭中有“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的赞美。写出了著名《蜀相》的“诗圣”杜甫,一生中有多达20余首诗吟咏或提及诸葛亮,宋代苏轼也曾面对其画像道:“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君王、武将中亦不乏他的欣赏者,如李靖曾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清朝康熙皇帝更是直接表示:“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此外还有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戏文,自发形成的祭祀活动等,数不胜数。

如果放到今天,“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孔明,可谓是统一了各“圈”审美的明星人物。观其一生的为人、为臣、为官之路,也的确可用“义、忠、信、智”4个评价极高的字进行概括,正如明代宋濂所言,“其师以正动,义也;委身事君,忠也;开诚布公,信也;御众以严,智也”,而“其功之不能成,天也”《庄子》说“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点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不过,他为众人所熟知的形象多来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即使是在随处可见三国文化遗迹的四川,追其本溯其源,大多也是通过演义、戏曲和民间传说形成,并非历史意义上的遗迹。那么历史中真正的诸葛亮,是否也是这样一个足智多谋、德才兼备的“千古完人”呢?

生平简历

诸葛亮生于儒学传家的仕宦家庭,家乡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在家乡生活的13年中,因幼时母、父先后病故,托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照顾。14岁时,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赴豫章(今江西南昌),次年投奔荆州牧刘表。17岁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失去主要的生活依靠,在刘表帮助下移居隆中耕读。当时的隆中距襄阳城西20里,但属南阳郡管辖,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自己“躬耕南阳”。

湖北襄阳古隆中

经过10年的结庐勤耕与苦读,以及在荆州广交师友,诸葛亮学识才智大进,被庞德公、司马徽等人誉为“卧龙”。其朋友徐庶、石韬、崔州平、孟公威等也都是很有才华的人物,其岳父黄承彦亦是沔南名士。虽然诸葛玄与刘表有旧,但诸葛亮没有出仕,而是躬耕向学,待时而起。直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27岁的诸葛亮献上《隆中对》,提出“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才是他仕途的开始。建安十九年(214),诸葛亮34岁时,奉刘备之命率军从荆州西援,与刘备会师成都,从此定居,直到54岁病逝于五丈原前线,入蜀定居达21年。诸葛亮入蜀到成都定居以后,只在平定南中叛乱和北伐时(即所谓“六出祁山”)远离蜀地,所以在他54年的生涯中,有近20年的时间生活在成都及四川,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奉献给了蜀郡;这一段时间也是他事业成就达到高峰的时期,是他得以留名青史、成为名臣贤相的完成时期。

修身齐家

有人评价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淡泊名利;治家严谨,家风纯正;谦虚谨慎,从善如流;严于律己,勇于担责;忠贞不二,慎始全终,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正身律己、忠臣贤相的典范。”简而言之,就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进行了完美的实践。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最基本的“修身”开始,直到达成“平天下”的理想,将个人与家国天下统一了起来。

诸葛亮身处黄巾起义爆发的时代,政治局面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现实以及身世使得诸葛亮从小便能直接、深刻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在隆中时,诸葛亮除亲自田间耕作,还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读书、游历,结交有声望有学识的名士,可谓格物致知;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在荆州地区的影响力,为后来刘备通过他人举荐而“三顾茅庐”埋下了可能性。

至于“正其心,诚其意”,诸葛亮用贯穿一生的“忠”作为答卷。他一生对刘备与蜀汉忠心耿耿、从一而从一而终,即使在白帝托孤、刘备过世之后,依然对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掌权而不贪权,最后甚至为了蜀汉的事业,在五丈原的军旅中劳累至死。“忠”作为儒家思想中核心观念的“仁”最重要的一类外现,无疑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份忠君爱国的精神,亦使他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忠臣的最高代表与典范。

沂南诸葛亮城诸葛亮14岁少年站像

“修身”之后,便是“齐家”。诸葛亮的家风主要体现在《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生书》等家书之中。《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涉及立志、勤学、修身、养德等方面内容;《又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养子诸葛乔的家书,专门谈论饮酒问题;《诫外生书》是诸葛亮写给外甥庞涣的家书,谈论立志的重要性。其中有名的文段,如《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又如《诫外生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侧然有所感……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明显寄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旨在告诫晚辈不可放纵、不勤学、“不接世”,认为真正的人才,应当为国家及社会所用。诸葛亮劝诫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旷远,在传承诸葛家风的基础上,熔铸了自身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国情怀,是培育良好家风、涵养正气的典范之作,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此外,诸葛亮自身更是心系天下,站在忠义的高度谨慎处世,与《出师表》中所说言行一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将治国安邦、济世安民作为自己最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前途、黎民苍生相系。在隆中之时,诸葛亮就“自比于管仲、乐毅”,渴望像管仲、乐毅一样能有机会辅助明君,兼济天下。担任蜀相时,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深受百姓爱戴。

治国平天下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虽受到魏晋正统史观的约束,与《三国演义》的小说式记述不同,摒弃了诸多溢美之词,但依然不难看出对于诸葛亮的推崇备至,关于其“治国”有如下的记载与评述: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当时的语境下,无疑是极高的认可。诸葛亮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广任贤才,注重法治;首设堰官锦官,发展生产,务农殖谷,富国强兵;南征平叛,改善与西南各族的关系;东和孙吴,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一统天下。更为可贵的是,在诸葛亮公忠体国的思想和作风影响下,蜀汉官员形成了一种为官节俭、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造就了一个廉政时代,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依然维持蜀汉长达几十年的正常运转。

当时蜀国许多地方都上书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祀庙。《襄阳记》有载,在朝廷碍于礼制而暂时还不能为诸葛亮建祀立庙的时期,民间利用岁时节令祭祀诸葛丞相,形成“百姓郊祭,戎夷野祀”的情形。在《云南志》中也有具体的记载:“永昌城,古哀牢地……有诸葛武侯城,城有神庙,土俗咸生敬畏,祷祝不阙,骑马遥望庙皆下马趋走。”直到今天,在四川依然保留了大量关于诸葛亮的历史遗存,如成都武侯祠、武担山、九里堤遗址、万里桥、诸葛井、葛陌、都江堰、夹江诸葛亮点将台、青白江三国八阵图遗址、孔明乡与马刨井,西昌诸葛城、雷波诸葛亮点将台、越西诸葛忠武侯祠,绵阳诸葛双忠祠、涪水诸葛营、三堆子、饮马缸、诸葛寨、卧龙山、孔明泉,广元明月峡古栈道、剑门关,宜宾丞相祠、点将台、观斗山,内江隆昌武侯祠遗址、合江武侯祠遗址等。

成都市武侯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最后一步,也是儒家的终极理想——达到天下在一种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诸葛亮亲身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天下分裂、战乱不断等造成社会秩序大动乱的变迁,因而对人民在动乱中所经受的苦难,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渴望天下一统而致天下太平,最终使人民安居乐业。诸葛亮作为不世出的战略家,对于天下形势一直有着清醒的认知。对于“兴复汉室”这一目标,早在《隆中对》时,所提出的方针便是分阶段实施:第一步是“跨有荆、益”,与曹操、孙权形成鼎立之势;第二步是等待时机,当“天下有变”时,则两路出兵,夹击中原。这个先走向三分、再求统一的战略决策,是当时最全面、最具体、最有实效的立国方略b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在荆州向曹仁等发动进攻,于禁投降,庞德被斩,梁、郏、陆浑等地民众接受了关羽印号,反曹拥汉,以至于“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蜀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而降蜀汉,足可见“兴复汉室”不仅是诸葛亮与刘备的个人政治理想,而且是在逐鹿之时的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

但后来的荆州之失、夷陵之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加无法动摇,意味着“兴复汉室”的可能已微乎其微。不过诸葛亮并没有放弃自己“平天下”的政治追求,在平定南中之后,“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从建兴五年(227)北驻汉中、建兴六年(228)第一次伐魏,直到建兴十二年(234)5次伐魏时病故军中。以弱小的蜀汉而讨伐强大的魏国,困难之大,聪明睿智如诸葛亮者是很清楚的,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实际是“士为知己者死”精神的实践,也是想以“人谋”的努力而争取出现奇迹c。不但彰显出了儒家“自强不息”的品格,同时秉承儒家精神,为建立“泽及百世”的功业,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所展现出的品质、所遗留下的精神,早已远远超过“匡扶汉室”这一具体事业的价值。正如评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时,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谭良啸所说:“诸葛亮宁静淡泊的气质、忠贞不渝的情操、廉洁务实的作风、慎始善终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忠义,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华,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的品德思想、治国治军才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治蜀造福于巴蜀人民。他死后一千多年来,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缅怀和赞扬。这种追思和敬仰,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赏,体现的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形成的历史观、伦理观、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原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吴映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