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 从《最后的成都知青部落》说起

作者:里 人 来源:行脚成都 发布时间:2024-11-15 16:08:19 浏览次数:393 【字体:

从《最后的成都知青部落》说起

里 人

1999年的夏夜,成都电视台一部《最后的成都知青部落》六集电视节目,撼动了蓉城炎热的夜空,深深地打动了成都父老的心,挑动了他们对成都知青的深情关怀,掬取了他们抔抔真切的热泪。

其实,这部《最后的成都知青部落》,除了泸州叙永后山茶场,还有宜宾屏山龙洞坪茶场以及雅安蒙山茶场。后山茶场去的是西城区的社青和学生,屏山和蒙山茶场去的是东城区的社青和知青。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高中毕业,到“知青部落”落户,也过了一个甲子。但出征的情景,却终生难忘。

1963年10月10日,成都新南门南台路省汽车五队门口,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一群成都东城区初高中毕业生,包括川师附中、七中、十中等名校,还有二十二中、二十九中、三十中等毕业生,其中不乏学生会主席及干部,齐刷刷地登上解放大货车。每辆车上,一面红旗在车头飘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等 鲜艳的横标挂在车厢两侧!

9点左右,汽车徐徐地开往南方,直向他乡之路。我随七中七位初、高中毕业同学,与前叙各校同学,一齐奔赴屏山国营龙洞坪茶场。

豆蔻年华,青葱岁月,小点年纪不过十六七岁,初出校门,稚气未脱,挤在挂篷的货车厢里,兴奋,好奇而迷惘。前方、工作、生活到底啥样?

当时是以招工名义动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招工的场长、干部动员时说,你们是去建万亩茶园,那里风景优美,毗邻金沙江,与云南隔河相望,公路畅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来不错。

一路上,乐山傍晚眺大佛,油灯下啃五角一个的猪蹄,吃油炸的五香《打屁虫》,正困难时期,这种地方特色的零食特别美味。五通桥瞻仰了《丁佑君》塑像,过牛华,看李劼人办的川康纺织厂,拉了个轮船在岷江河边发电。据说和成都东门三多巷发电厂都属启明发电公司。坐轮渡横渡水面宽阔的岷江。渡过清水溪,到沐川县田家坝(今建华)幺店子,吃上山前最后的午餐。老板娘端上的米饭白生生,掺着黄澄澄的玉米粒,十分新奇。老板娘说这是当地主食,俗称(金镶玉)。一吃,粗咯咯,满口钻牙。

终于,踏上了上山的路。弯道多了起来,货车颠簸得更厉害,有人开始发吐了。风起雾浓,阴雨连绵,车开起大灯踽踽而行。

终于,一阵敲打面盆的声音传来,像锣鼓的节奏,锵锵吃锵锵,“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位叫“大毛”的——前几批到的成都社青,顶着雨在泥泞中欢迎我们。车停了,后门打开,从迷雾中。踏上公路,滿是泥浆,找不到下脚处。本来,要开个欢迎会,雨天,也无场地,只好作罢。最后,顶着雨,在泥泞中,直接拉到公路旁的各个生产队。这些队,以213国道路碑命名,从120到128七个队。

我们分配到的是128队。宿舍还是乱石堆,等待新砌。临时住所,就在五指山主峰太和岭脚下的沟口,用树木,竹子,树藤捆绑,搭了一间临时住所,还两层。上层用干笆茅草铺在密扎的竹条上。男生住在上面,女生住在下面搭的地铺上。是夜,呼啸的山风,呼啦啦地刮来,整个房子剧烈摇晃,煤油马灯,灯光摇曳,风声,雨声,草房仿佛要被掀翻似的。男生还在兴奋,地铺上,横扳竖跳,互相喧哗。女同胞受不了茅草渣落在身上,受不了草房摇晃的剧烈劲仗,开始慌起来。年纪才十五来岁的张姑儿首先哭起来:“我要回成都!”“还我户口!”伴着哭声,风声,雨声,原始森林树木的呼啸声,我不知怎样度过这涉世来新生活的初夜。

幸好,趁天晴,不久,在远离沟口地方,场部重新选址搭了间新房,不是楼房男女分间。开春,一次山洪,将那座小草房冲得不见踪影。

那时,还没有知青这个名号,也不叫上山下乡。我们,说穿了,毕业未考上大学,就是城市闲散人员。适逢困难时期,社会无法解决毕业学生与社会青年的就业。只有找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958年,邢燕子、董加耕等人,觉悟高,有文化的青年,在不同时期带头下农村。

1962年,中央开会,决定以他们为榜样,引导大部分人员上山下乡。

1963年,为慎重,以招工形式安置部分人员到“农、林、牧、副、渔”五场。形如试点安置就业,成都市安排在后山茶场300多人,屏山茶场500多人,蒙山茶场200多人。据说中央按人头,每人拨付700元。

1964年,成都知识青年巫方安、孙传琪主动到凉山安家落户,在社会引起反响。

继后,成都知识青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地安置到西昌凉山各地安家落户。省内各市也纷纷效尤。

“十年动荡”中后期,“上山下乡”也成运动。农村、兵团等,更是车辚辚,马萧萧,家家无不有知青。

如果说“十年动荡”前的“上山下乡”,知青还有“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改天换地”的主动性。,那“十年动荡”后期的“上山下乡”,则是成为下指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被动性。

到农村的知青,他们的生活与广大的贫农户一样艰辛。但只为挣工分,自身还比较自由。而兵团、农场知青,虽说有十多元工资,但离乡镇五十多里,生活不能自给,一切用度繁多。加上那年代,讲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各项运动,安置当作扫垃圾运动。领导、干部多安排公安部门。“十年动荡”,派驻军代表,强管控。日子也很艰难。

直到云南建设兵团知青,将知青真实状况反映中央,中央拨乱反正,“知青”和“知青部落”才寿终正寝。而困难的一时不能找到招工指标和进城指标的滞留知青,便成了“最后的知青部落”。这个部落,不止叙永后山茶场,也还有蒙山、屏山等茶场。

知青成了那个时代一个永恒的记忆,成了中国历史一个永恒的话题。

转瞬,60年过去了。前几日,一位撬动知青历史的云南建设兵团知青丁惠民先生溘然离世,云烟消泯。管他《青春悔与不悔》,此文,权作我的《知青祭》,献给成都去的、在“部落”中生活过的同命运的人和关心过我们的人,献给我们行将消逝的时代!

甲辰十月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里 人

来源: 行脚成都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