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趣谈端午习俗‖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31 13:44:26 浏览次数:373 【字体:

趣谈端午习俗

刘祯贵

作为中国三大岁时节日之一,据传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悠久而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还有端阳节、午日节、诗人节、重午节、浴兰节、龙舟节、中天节等20多个不同名称。

端午节名称的来历,与汉字“端”有着密切联系。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之意。晋人周处著《风土记》曾提及:“仲夏端午。端,初也。”“端者,始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能辟邪恶。”另外,古人通常习惯以“端”来称呼五月的前几天。端午别称“端五”,相当于五月“初五”。宋人陈元靓在其所著《岁时广记》记载道:“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端午节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吴越一带,本属于我国南方先民在拜祭龙祖所创立的节日。端午节最初是作为一种“图腾祭”形式出现,把“龙”作为图腾。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选择在端午期间进行拜祭,旨在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之风尚。由于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因忧国忧民而跳汨罗江自尽,之后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当然,端午节还有纪念曹娥、伍子胥及介子推等不同说法。

端午的习俗相当多,主要有划龙舟、拜神祭祖、祭龙、浸龙舟水、佩香囊、采草药、挂艾草、洗草药水、吃粽子、拴五色丝线、放纸龙、放纸鸢等习俗。由于各地地域文化有所不同,端午习俗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等方面的差异。自古以来诸多文献记载了不同地区的端午习俗。

1.端午悬菖蒲、艾叶于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记载:“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一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记载:“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以禳毒气。”

2.端午饮菖蒲雄黄独蒜酒。清顾禄《清嘉录》卷五《五月·雄黄酒》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清嘉庆八年杨燮撰《锦城竹枝词》记载:“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

3.端午贴钟馗像或天师像于室。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记载:“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记载:“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孟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4.端午佩戴彩丝、香囊等辟瘟之物。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臂。”

《端阳故事图》之《系采丝》(局部) (清)徐扬/绘

5.端午食粽子、盐蛋等节令食品。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槌粽,又有九子粽。”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

6.端午龙舟竞渡。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成都地区过去流行一首民歌叫《十月看花》,歌中唱道:“五月收拾去看花,一对龙船水中划。六十六根花桡片,划来划去满河花。”

在水面开阔的新津南河举办的龙舟赛(陈翱 摄)

7.端午取蟾酥。晋葛洪《抱朴子》记载,在五月五日有日中取蟾酥,“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的习俗:“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清顾禄《清嘉录》记载:端午节期间,“药市收癞虾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8.端午采杂药煎汤沐浴。《大戴礼记》卷二《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记载有“浴兰汤兮沐芳”之词句。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也记载宋代端午有“浴兰汤”之风俗。

9.端午演戏娱神。清代以及民国年间,四川一些地区如过端午节,民间灯影戏班、川剧团都一定要唱《雄黄阵》(又名《三仙岛》《盗草》《盗仙草》)等过节戏。

10.端午游百病。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蓬溪县志》记载:“五月五日,无竞渡之观。士女丰容,杂沓游鹫峰寺塔,又相携登城周览。县依山为城,民辟疾者,率出游以厌之,俗谓之‘游百病’。”成都复兴书局1942年版周芷颖《新成都》记载,成都地区每年正月十六“市民在四门城墙游览,名曰‘游百病’,意今日游过城墙,一年可望无病。”

11.端午拜节。清光绪九年(1883)增续重刻同治本《丰都县志》记载:五月“十五日,谓之‘大端阳’,泛龙舟,欢聚饮酒,与五日同”。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黔江县志》记载:“(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成都市大邑县曾流传一首民歌《五月端阳回娘家》:“隔河望见嫂穿纱,背上背个奶娃娃。问呢情嫂哪里去?五月端阳回娘家。”

端午传统习俗早已有之,源远流长。在千百年传承发展过程中,端午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含着深邃而丰厚的文化内涵。虽然端午习俗随着时代变迁也在发生变异,但始终未能脱离传统上“祛病除邪”之本质。在经济社会迅猛推进的今天,端午习俗中一些符合科学规律、有益于民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开始融入现代民俗而得以保留下来,进而成为美化和丰富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祯贵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