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志书记载下的端午习俗‖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02 15:55:33 浏览次数:143 【字体:

志书记载下的端午习俗

刘祯贵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三大岁时节日之一。据传,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还有诗人节、端阳节、午日节、重午节、中天节、龙舟节、浴兰节等20多个不同名称。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热闹非凡,诸多志书记载了端午节期间吃粽子、挂艾草、划龙舟、佩香囊、洗草药水等习俗。

傅崇矩编写《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记载:“五月过端午,俗名过端阳。”同时详细阐述端午期间各类习俗:“收账,开账,送节礼,包粽子,煮盐蛋,包盐蛋、皮蛋、灰蛋,买红白糖、酒、雄黄、蒜,送草香,做香包,洗澡药,挂菖蒲、陈艾,取蟾酥,做艾虎,拜节,送扇子,买鳝鱼吃,搽雄黄酒”。

北宋庄绰撰《鸡肋编》(卷上)记载:“以五月望日谓之‘大端午’,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刻本《富阳县志》提及:“端午,先于朔日贴符,悬挂五色花纸于门。堂中设钟馗像,下植葵艾、菖蒲。是日,以角黍(即粽子)、牲酒祀神及祖先毕,则以雄黄酒喷洗四壁及搽涂小儿面额,以避诸病。滨江者多戏竞渡。”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蓬溪县志》记载:“五月五日,无竞渡之观。士女丰容,杂沓游鹫峰寺塔,又相携登城周览。县依山为城,民辟疾者,率出游以厌之,俗谓之‘游百病’。”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华阳县志》记载:“(五月)十五日,俗谓之‘大端阳’,饮食如五日。”

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湖南《凤凰厅志》记载:“乡俗以初五日为‘小端午’,十五日为‘大端午’。”

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湖北《长阳县志》记载:“五月‘天中节’,家家包角黍,曰‘包粽子’,配腌蛋、果品、鱼肉相遗,为‘送端阳节’。堂中悬天师收五毒像,啖角黍,饮菖蒲、雄黄酒,曰‘过端午’。乡间十五日为‘大端午’,二十五日为‘末端午’。”

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万县志》记载:“五月‘端午’,家悬蒲、艾于门,亦有制艾虎者。是日正五,必酌以雄黄之酒,辟毒也;小儿耳、鼻、胸、背间遍抹之。制角黍转相馈遗。尤尚竞渡,旗分五色,角胜争先,钲鼓喧阗,炮声不绝,乡市往观者云集,江岸几满。十五日亦如之,谓之‘大端午’。”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彭水县志》记载:“五月‘端阳日’,户插菖蒲、艾叶。以雄黄入酒饮,并涂小儿额及洒墙壁湿处,以避虫蛇。采百草煎水浴身,馈角黍,观竞渡。十五日为‘大端阳’,复竞渡如前。”

清光绪九年(1883)增续重刻同治本《丰都县志》记载:五月“十五日,谓之‘大端阳’,泛龙舟,欢聚饮酒,与五日同”。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黔江县志》记载:“(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

民国十六年(1927)重印本《广安州新志》:“(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不及五日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华阳县志》记载,四川端午节“辟疫祛毒”装饰品中,最流行的是“女子佩绣囊,曰‘香包’。小儿衣缀彩扎虎、猴等物,云可辟除邪秽”。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湖北《恩施县志》记载:“五月五日,悬艾叶、菖蒲于门,食角黍,饮雄黄酒,亲友交相馈节。童子以雄黄点额。清江龙舟竞渡,至十五日乃止。十五日,俗名‘大端阳’,悬门蒲、艾始去之,饮食如前。”

成都复兴书局1942年版周芷颖《新成都》记载,在成都地区,每年正月十六“市民在四门城墙游览,名曰‘游百病’,意今日游过城墙,一年可望无病。”

一些竹枝词也描述了成都端午节盛况。

清光绪冯家吉《锦城竹枝词百咏》记载:“骑虎天师法力鸿,惟持蒲剑便成功。无如毒染芙蓉重,不止区区五样虫。”

清嘉庆八年杨燮撰《锦城竹枝词》记载:“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

嘉庆乙丑(1805)新刊《成都竹枝词》记载:“五月榴花五日红,雄黄角黍尽同风。丝丝绣出儿童佩,鬓插新符避守宫。”

成都市大邑县过去流传一首民歌《五月端阳回娘家》记载:“隔河望见嫂穿纱,背上背个奶娃娃。问你情嫂哪里去?五月端阳回娘家。”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对成都各地端午节习俗有详细记录: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阳节。是日,城乡都要打扫卫生,流行在家门上挂上陈艾、菖蒲,据说可以避邪、消灾。并用陈艾、菖蒲熬水洗澡,可去疮毒。谚云:“端阳不浴艾,死后变妖怪。”清晨,农户即挑陈艾、菖蒲进城沿街叫卖,一路香气弥漫。此日习惯吃粽子(有白粽加糖吃,有腊肉粽和红豆粽子),还要吃咸鸭蛋、炒苋菜,谓吃了苋菜永不忘“汉”,抒发一种爱国思绪。饮雄黄朱砂酒,饮时,用指头沾几滴在小孩的额头、鼻子、耳朵上,相传可防蚊虫叮咬。有的还将雄黄酒酒在墙角避虫害。孩子们佩戴五色丝线缠绕的粽子和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内装雄黄、苍术、丁香、细辛、白芷等中药,相可以避毒虫、瘟;年轻妇女有的还将艾叶、蒲叶或石榴花插在头上,言避邪祟。是日,民间还要在堂中悬挂钟馗像,以避鬼魅。

图片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龙舟竞渡,相传纪念战国楚大夫屈原。是日,成都、新津、金堂等地都要举办龙舟会,在江河举行竞渡,或放鸭鹅游浮于江中竞相争抢,以多为胜。市区内人们多至望江楼下观看龙舟竞渡,或在锦江上乘舟游玩,向江中投放粽子。端午节,温江县有爬白塔的习俗,白塔又称培风塔。端午这天,一过晌午,县城和附近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向白塔周围,观看对山歌、登塔顶的竞技活动。登塔活动尤其吸引人,因塔无梯,塔者须沿白塔外壁手脚紧抠砖缝向上攀,难度较大,有胆量的青年人以争攀白塔以示豪勇。首先登上者在顶端瓶中插一枝莲花或树枝表示取得胜利,游人见此则以欢呼表示祝贺。夺标者下塔后,有的民间组织还为其披红鸣炮。新繁城内,端午游东湖,在东湖内举行比赛“吼秧歌”,其歌无一定格调,以声尖气长为妙,以此定名次。过去,每至端午节,官府衙门要举行盛大的端午宴,并请戏班演戏,大户人家也要设宴,宴请亲朋。

成都在端阳有“打李子”之俗。是日,人们纷纷买李子,数千人聚集于城东南角城楼、东较场,相互掷打,作掷李之戏。据说妇女被打中可怀孕生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市民掷李与传教士发生冲突,由而引发著名的“成都教案”,掷李之俗由此停止。

端阳,部分郊县农村流行“送伞”的习俗。女婿在婚后第一个端阳节,要备上九个粽子、九个盐蛋、两瓶酒,携妻子到岳父家过节。民歌:“石榴花开月儿黄,雄黄醉酒过端阳。手提粽子泡盐蛋,上门去看丈母娘”,即反映了这种习俗。岳父母受礼后要赠女婿一把新伞。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均应打伞回家。伞有庇护之意,望婆家照顾新媳妇;且在繁体字中,“傘”是拥有人字最多的字,寓意多生儿女,人丁兴旺。龙泉驿区柏合镇一带,女婿至岳家,临走时,岳母要送一顶蓝洋布做底子的草帽,以示庇护、爱护之心。过去,五月端午,读私塾的学生即使家中再穷,也要给先生送10个泡盐蛋,实在无法便送10个鸡蛋,先生给送礼的学生回赠一把纸扇。此日,手工业界或商铺学徒也要给师傅备节礼。

图片

五月初五,也是青城山天师会会期、一年一度郫县望丛赛歌会期,四乡民众赶会,形成当地一年一度盛会。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习俗相沿承袭。1965年,成都在锦江举行龙舟竞渡,并将数以千计的鸭子赶入水中,以供人争抢。20世纪60年代,成都龙舟竞渡习俗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龙舟竞赛先后恢复,部分县、市还增加水上运动、军事体育、龙舟夜游、燃放水上彩灯、焰火的活动。有的同时举办大型商品交易会,盛况空前。20世纪90年代,成都锦江经过治理,每年端阳节在合江亭段也举行龙舟竞渡和抢鸭子的活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祯贵(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