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左福光 ‖ 试论四川民俗“冠礼”的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9-02-21 15:14:15 浏览次数:985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

 四川曾流行过男子结婚前举行“冠礼”的习俗。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卷》收录了西南各省区地方志中有关礼仪民俗“冠礼”的内容。在西南三省一区中,有“冠礼”记载的方志,四川省(含重庆)48处、云南省7处、贵州省4处,西藏自治区未见收录。说明四川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做得比较好。“冠礼”是一种古礼,是《士冠礼》的继承和发展。《士冠礼》是周代贵族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戴帽仪式,标志成年的礼仪。由“士冠礼”演变为“冠礼”,再到现代的“成人礼”,都是教导成人之道的礼仪。


四川方志中有关礼仪民俗“冠礼”的记载

 四川省有“冠礼”内容的48处方志中出自清代的33处,出自民国的15处。时间最早的是屏山县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最晚的是长寿县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冠礼”的内容,各地方志所叙不尽一致,文字多寡不等。概括起来大致是:父母决定操办儿子的婚事,先决定婚期,并将婚期告诉有关人员,包括亲朋好友。到儿子结婚的前一天,主家为新婚儿子举行穿衣戴帽的仪式,当天主家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有条件的家庭要请一个大宾、四个傧相给儿子冠戴。大宾引领冠戴人祭祀祖宗。祭祀毕,由大宾引领、傧相给冠戴人戴帽,穿衣、裤、袜、鞋,大宾致贺词、教导成人之道;或者不请大宾、傧相,由父亲亲自给儿子戴帽、穿衣,教导成人之道。穿戴结束,有的由亲朋好友簪花、披红、祝贺;有的没有簪花披红一事。最后酒席招待。仪式的繁简、酒席丰俭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无论富家或贫家,都把儿子的冠戴礼看得很重要,搞得隆重而热闹。

士冠礼


礼”是古代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殷商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用“礼”来规定、规范各个等级的人的行为,使之不得违规,更不准僭越。杨荣国先生指出:“因之,殷人不得不进一步提出作为他维护这统治的中心骨干的东西来。这东西是什么呢?一个是作为内心修养的‘德’;一个就是作为规范行为的‘礼’。”这就是说,殷人治理奴隶制国家,一是靠“德治”,二是靠“礼治”。“德”是内心修养的最高境界,“礼”是为了实现 “德”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礼”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学“礼”、讲“礼”、用“礼”。《中庸·二十八章》:“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朱熹解释说:“三代(夏商周)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时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孔子认为“礼”高于“法”。《论语·为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切格。”朱熹阐发道:“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朱熹这段话说:政治是治人的工具,刑法是辅助治人的方法,德礼才是治人的根本,德又是礼的根本。这里有起始和终结的关系。虽然二者不能偏废,但是政治和刑法只能让人不犯罪。德礼的功效,便可以使人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变好,所以统治者不能一味依仗政治和刑法,还应该重视德礼。


《士冠礼》的社会功能在于巩固奴隶制统治

 《仪礼》刘波、王川注释:“《士冠礼》:周代贵族男子年满二十岁举行戴帽(加冠)仪式,标志成年。这一仪式即士冠礼。至今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此礼者,如戴头礼。”《士冠礼》内容繁琐,文字晦涩难懂,简单介绍如下:

 “士冠礼”是周代贵族男子的成人礼。只有统治者的儿子才举行加冠礼,老百姓的儿子是没有资格举行加冠礼的,故古礼叫《士冠礼》,《士冠礼》是《周礼·仪礼》第一礼。

 “士冠礼”戴帽要戴三次,古称“三加(加,加帽于头,即戴)”: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即第一次给加冠人戴黑色的布帽子,第二次戴皮帽子,第三次戴黑色的皮帽子。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动作戴帽。

 古人把二十岁作为男子成年的年限。而统治者内部等级不同,又有不同的年限限制。《礼记·冠义》郑玄注:“其冠之年,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故襄九年《左传》云:‘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字,礼也。’又云:‘其士,则二十而冠。’《曲礼》云‘二十曰弱冠’是也。”

 《士冠礼》不仅繁琐,而且庄严、隆重、神圣。主人决定给儿子举行加冠礼,要到家庙去卜卦,要用占卦来决定加冠日期,用占卜决定大宾人选,行事很神圣。主人不仅要请大宾为儿子加冠,还要请傧相、族人、乡大夫、乡先生、亲朋好友、家臣、小吏等前来见证,非常隆重。加冠礼参加人员穿戴很庄重,主人需头戴黑色帽子,身穿朝服,拴黑色腰带,佩戴皮制的白色蔽膝,俨然署理政事,其他所有参与人员莫不如此。以此显示对加冠的敬重。

士冠礼表演(图片来自儒学资讯)

 只有举行过加冠礼,才算成人,才可以结婚,生的儿子才合礼合法,否则不合礼不合法。就连国君也是一样。国君有十五岁生子的,所以十二岁就加冠。

 古人重冠。成人了,就要成家立业,走向社会,成为新的统治者,于是就要懂礼仪。懂礼仪,首先就要做到正容体,齐颜色,善辞令。容体正,就在于戴帽,因为古人视帽为官阶、身份、地位以及等级的标志。所以《礼记·冠义》谓:“‘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由于重冠,故行冠礼要三次加冠。不仅如此,还要占卜择日子、定大宾。之所以如此神圣,因为“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之本”。可见周代统治者重视冠礼就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

士冠礼表演(图片来自网络)

 《士冠礼》的目的是责以成人之道。那么到底什么是成人之道呢?《礼记·冠义》:“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作为贵族的青年,只有做到了孝悌忠顺这四点,才可以作为继承者和新的统治者。有这样的人统治着百姓,国君的江山才稳固。

 《士冠礼》也是规范行为的,而且非常繁琐。在加冠过程中,所有一切都做了明确规定,只需照做。这样的规定符合礼的要求,但太繁琐,所以为后人所抛弃。


“冠礼”的演变

 “冠礼”是由“士冠礼”演变来的,上述县志中几乎都作了说明,如《金堂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本)“冠礼,犹古法之存也”。这个演变主要有以下四项:

 去繁就简。冠礼抛弃了士冠礼繁琐的仪式,变得比较简单。如《重修成都县志》(清同治十二年本):“附婚礼行。婚前一日,父命其子至堂前,亲加冠服,教以成人之礼。祭祖毕,亲友簪花披红,举酒酌贺,亦仿佛冠礼也。”这里免去了祭祀祖宗的礼节,没有请大宾、傧相等人,减少很多礼节。

冠礼表演(图片来自网络)

 改三加为冠服。既加冠,又穿衣服鞋袜。这里加冠仍然是首要的,但不搞三加,故仍叫“冠礼”;古礼没有穿衣的规定,冠礼做了增加。因为,正容颜不仅看戴什么帽子,更要看衣服穿得齐整不齐整。“亲友簪花披红”不见士冠礼,各县志书,有的有记载,有的没有。古礼有赐字,即由大宾给加冠人取名字一节,有少数县志提及,多数地方不兴。

 “附婚礼行”。冠礼在婚礼前举行,不再单独举行,因为举行了冠礼,就可以结婚了。冠婚二礼结合,道理可通,减少许多周折,还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至于年龄则不受二十岁这个年限的限制,一律以结婚日为期限。

 革命性的变化是否定了“士人”加冠的特权。由只准贵族儿子加冠演变为老百姓的儿子也可以加冠;由少数人的特权,变成普遍享有的权利;由统治奴化人民的权杖,演变为民间礼俗,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这是冠礼和士冠礼根本性的区别。虽然在一些县志里还是说“士大夫家行之”,但没有规定庶人家不准行之。有的方志说富裕人家,虽没当官,也操办冠礼。《绵竹县志》(民国九年本):“士商子弟,年近二十者,父兄、师友锡(赐)以美字,诫以成人。”又如《长寿县志》(民国三十三年本):“前清时,富家子弟虽庶人婚日,以许其戴金顶,服朝靴。”无权无钱的贫苦人家儿子结婚,也照样举行冠戴礼。《屏山县志》(清乾隆四十三本):“虽贫家亦勉为之。”“勉为之”就是想尽办法也要争取这个权利,操办冠礼。《荣昌县志》(清光绪九年本)也写道:“庶民效之,比户皆然。”《雷波厅志》(清光绪十九年本)谓:“此礼固无分贫富也。”

 冠礼仪式的程序是事先设计好,固定的,约定俗成一代一代传下来。大宾的所有言辞也是事先编撰好,词句五言或七言,语句押韵。冠礼同士冠礼一样, 信奉“诗教”重于“言教”,用诗歌的形式教导青年人成人之道,寓教于乐,施教效果更好。


一脉相承成人礼

 在国家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同时,近些年各地陆续在高中生中恢复了成人礼的习俗,例如成都树德协进中学举行十八岁成人典礼及二诊表彰会。参加人员有高三全体学生及其家长、学校领导以及高三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仪式的男生,一律西装革履,女生着装略显个性。学生们精神饱满,严肃认真,会场气氛庄严隆重。

成人礼(图片来自网络)

 前文说过,“冠礼”仍把戴帽放在首位,先戴帽后穿衣。现代人一般不戴帽,至于穿衣,在家里就穿着整齐,无需再进行穿衣戴帽仪式,所以叫“成人礼”。我国《宪法》规定18周岁为成人年限,且不分性别,因此,凡是年满18周岁的男女青年都有参加成人礼的权力。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限跟成人年限不一致,所以成人礼单独举行,不像“冠礼”那样“附婚礼行”。成人礼与冠礼、士冠礼一样都是教导成人之道的礼仪。

 今天,成人之道的教育应该加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年的教育培养是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在学校教育之外,对于18岁青年进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非常必要。现在成人礼还不普遍,应该形成共识。关键问题是成人之道到底该教些什么?成人之道是修身立命的基本素养,应该以做人的基本道德作为成人之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孝敬父母,遵纪守法,爱国爱民;为人忠诚,恪守诚信,实事求是;知荣辱、识羞耻,为人热情须防骗,勇于负责有担当;凭自己的劳动获取利益,互惠互利不损人;做真人,说真话,做事认真等。

 成人礼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经受的第一次洗礼。光靠学校的力量不够,遵照古人重冠的古训,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配合学校共同抓好此事,要给成人礼造成一定的声势,形成强大的氛围。尤其应当重视教导成人之道的人选,遵古制,须由权威人士担当才更显得庄重。同时笔者建议,既然是礼,就要有规范性,成人之道,该讲些什么,如何讲,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应该商讨并制定一套程序。这样的成人礼才能发挥强烈的社会效应,在青年思想意识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总第214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