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李大钊与中华传统文化‖徐亚豪

作者:徐亚豪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2025年5月13日第2版 发布时间:2025-05-25 14:44:26 浏览次数:245 【字体:

李大钊与中华传统文化

徐亚豪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中国由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人。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人生成长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大钊坚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环境和实际条件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李大钊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的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优良家风塑造了其高尚的精神品格。李大钊父母早亡,“在襁褓中即失怙恃”,由其年迈的祖父李如珍抚育成人,祖父严格的家教使李大钊自幼便树立起律己奋进、仁义忠信的道德追求。李大钊7岁入私塾,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先后在单子鳌、赵辉斗和黄宝林三位塾师门下学习,他博闻强记、手不释卷,潜心攻读四书经史,锐意科举之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传统学子。儒家学说标榜的大同政治理想和道德心性之学,赋予了少年李大钊悲悯仁厚、关注民生的爱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府试中”,因清廷取消科举制度,转而进入永平府中学堂接触新学。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处境,李大钊深感“国势之危迫”,慨然兴起研读政理以挽救民族的远大志向。因此,在永平府中学堂毕业时,李大钊决然放弃了北洋军医学校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的入学机会,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校),开启了他为期六年的法政生涯。李大钊关于人生道路的抉择,深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中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的影响。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校)时期的李大钊,已经成长为一名学问广博、笔锋锐利的学者。他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的编辑部长,负责《言治》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借此陆续发表了《隐忧篇》《大哀篇》《暗杀与群德》《原杀》《文豪》等一系列忧国忧民的政论文章。李大钊运用成熟老练的文言体,引述古代先贤的德行功业来抨击现实、抒发政见,体现出非凡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同在《言治》编辑部工作的好友郁疑,曾评价李大钊的诗文“造意树义,一以民生为念,阐发先哲贻德为急”。在这些文章中,李大钊基于儒家性善论的立场,认为“民德”与“良知”的兴衰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治乱,改造社会的方法便是通过“新民”的方式培育人心,他感慨道:“俾人人良心上皆爱平和,则平和自现,人人良心上皆恶暴力,则暴力自隐……是在吾人心自造之耳。”

1913年,李大钊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远渡东洋继续寻求救国真理,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此期间,他连续发表《国情》《警告全国父老书》《国民之薪胆》《厌世心与自觉心》等雄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政府的卖国行径,并号召国人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以奋发自救:“基于良知一念之微明,则曹沫雪辱,勾践复仇,会有其时。……光明缉熙之运,惟待吾民之意志造之。”此外,李大钊还呼吁领袖人物能够作为“群枢”引领朝野风俗,澄清人心之弊,从而达到改良社会的目标。

李大钊在此时已经形成了其早期思想的基本框架。他以改造社会、救国救民为理想,结合传统儒家的良知学说和培育新民的方法,融入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实现了向民主主义思想的转变。

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宏丰、内涵精深,它既包含超越时代的美德伦理,但也有附着于封建制度之上的纲常名教及思想禁锢。因此,如何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扫除其中的糟粕内容,使之适应于时代的发展,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变革的主基调。面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逆流,李大钊痛心于民主宪政的失败,在未完成学业的情况下便从日本归国,积极投身“再造中华”的社会革命运动。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李大钊指出袁世凯敢于复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国民长期抱有一种“崇赖神武人物之心理”,而袁世凯又利用这种心理蒙蔽民众,把儒家纲常及孔子学说作为称帝的护身符。既然孔子创立的政治仪轨被尊奉为天经地义,民众只有“日惟鞠躬尽礼、局促趋承于败宇荒墟、残骸枯骨之前……不复知尚有国民之使命也”,李大钊对此感叹“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黎元洪就任民国大总统,重新启动宪法制定议程,试图恢复“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规定。对此,李大钊发表多篇文章,阐明孔子“不当存于宪法”的道理。李大钊指出,一方面,孔子作为“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已经不能适应于时代精神,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且孔子学说中的言辞大多含混不清,与立宪政治追求的确证原则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孔子是被野心家利用的帝王专制的偶像,把孔子之道纳入宪法,完全背离了现代国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

李大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礼教进行了深刻批判,但他并未像陈独秀那样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他坦言“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倘若孔子生于今日社会,“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由此可见,李大钊所集中批判的,乃是民众长久以来甘愿匍匐在圣哲脚下而不自觉的社会心理,他呼吁国人应当继承孔孟的真血脉,“但学其有我,遵其自重之精神,以行己立身、问学从政而已足”。通过这种批判继承的理性方式,李大钊进一步厘清了传统文化的复杂面向,促使他在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继续吸纳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根基

李大钊由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有其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逻辑性与必然性。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性转化而来的“民彝史观”,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桥梁。“民彝”一词出自于《诗经》和《尚书》,它作为儒家性善论的基础,指的是人类固有的光明本性。李大钊把这一古老的概念赋予了民主政治的现代意义,“民彝”成为人民的自由意志和政治权利的象征,它像古代祭祀的神器一般神圣不可侵犯,是民众照察事物之理、辨别是非曲直的根据。政治之优劣的判断标准就在于“民彝”是否能够不加束缚地彰显出来。李大钊继而认为,民彝可以创造历史,历史不可以抹杀“民彝”,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并不在于王侯将相和英雄人物,而是归结于广大民众的意志汇聚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他说:“是故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离于众意总积则英雄无势力焉。”李大钊期望国民都能够自觉发扬“民彝”,按照“民彝”的指引开展社会活动,从而共同塑造出理想中的立宪政治。

在《民彝与政治》之后,李大钊又发表了《青春》一文,在这篇文35章中阐述了他再造青春中华的理想。李大钊将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的精神自觉上,他呼唤道:“青年锐进之子……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很显然,这里所说“青春”即是“民彝”在民众身上的觉醒与发扬,是由“民彝”思想延伸而来的重塑“人心”的主张。而青春中华的文明方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偏于静止,西方文明偏于物质,两者互有长短优劣,应当在调和中西文明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第三文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一种“新文明”,并预感到这场革命也将在中国引发历史的大变动,它可以帮助古老衰微的中国实现青春中华的创造。李大钊从“民彝史观”注重人民本位的立场出发,成为与十月革命发生强烈精神共鸣的第一人。1918年,他先后撰写《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三篇文章,热烈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此时的李大钊还并未真正转向马克思主义,他在分析十月革命的成因时仍然从“民本”“民彝”和“人心”的角度来理解,将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心的觉醒,并多次强调:“历史者,普遍心理表现之纪录也。……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尽管如此,作为强调人民历史正位的“民彝史观”与“唯物史观”却有着理论上的相通之处,这直接构成了李大钊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桥梁。

四、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并改造传统文化

发表于1919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李大钊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此之后,他相继写就《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等系列文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孔子学说的性质和来源。他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由家族团体结合而成的大家族制度是中国在农业经济上的必然要求,而大家族制度则是儒家伦理纲常产生的组织基础。孔子学说之所以能够支配中国人两千余年,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两千余年未曾改变的农业经济组织。“现在经济上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因为他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因此孔子的学说“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真理”。不得不说,李大钊对于孔子的评析是科学的,彻底揭示出儒家学说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根源。

1924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出版,系统阐述了他在转向唯物史观以后所形成的史学思想。他以孔子的形象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孔子至少可以分为“实在的孔子”和“历史的孔子”两种,“实在的孔子死了,不能复生了,他的生涯、境遇、行为,丝毫不能变动了,可是那历史的孔子,自从实在的孔子死去的那一天,便已活现于吾人的想像中,潜藏于吾人记忆中,今尚生存于人类历史中,将经万劫而不灭。汉唐时代人们想像中的孔子,与宋明时代人们想像中的孔子,已竟不同了;宋明时代人们想像中的孔子,与现代人们想像中的孔子,又不同了。”这说明,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解释,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李大钊认为应当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得出关于孔子的科学认识。

李大钊在转向马克思主义后,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民彝史观”和“青春思想”进行了修正,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因在于“物的势力”而非“心的势力”。那么,作为李大钊早期思想主要内容的“民彝”和“人心”观念,是否丧失了其理论意义呢?事实上,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非是照搬照抄的,而是始终坚持从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实际出发,他说:“我们现在固然不可以拿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在此基础上,李大钊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提出“物心两面”的社会改造理论。他在《“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文章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指出“精神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堕落的人心”。从思想演进的逻辑来看,“物心两面”改造理论的提出,离不开“民彝”和“人心”等传统文化观念对李大钊思想的影响,而“心的改造”理论也助推了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2025年5月13日第2版

作者:徐亚豪(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2025年5月13日第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