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我们更自信 我们更开放——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随想

作者:毛时安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7日 07 版) 发布时间:2019-11-17 23:49:44 浏览次数:502 【字体: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7日   07 版)

京剧《霸王别姬》剧照。

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剧照。

云门舞集与陶身体剧场《交换作》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正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了黄浦江畔。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时代的产儿。从1998年筹办开始,艺术节就为自己确立了吸引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繁荣文化市场的目标定位。如今,艺术节满怀激情地跨进了一个意气风发的新时代,不仅成为全球艺术节大家庭里充满青春活力极具个性风采的重要一员,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艺术家们最新作品的窗口。

走向未来

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坚定

2019年10月18日,华灯璀璨、流光溢彩的上海大剧院,一台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杂技剧《战上海》拉开了艺术节的帷幕。这是一台超出所有中外观众想象极限的作品。舞台上,硝烟滚滚,炮声隆隆。超高难度的杂技表演、精彩纷呈的单个杂技节目被有机地整合到上海黎明前夕的英雄主义叙事中。奇、难、绝、美,生动再现了70年前一幕幕悲壮激越、气势恢宏的历史画面。选择这样一台充满“红色文化”要素的剧目作为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

1999年艺术节开幕式选择了大型服饰舞蹈《金舞银饰》,让人们“看到东方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身着五彩缤纷的服装,摇曳着灵动飞扬的舞姿,穿越岁月的风云走来,和您一起,站在新世纪的门口”。20年来我们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自觉“自为”的意识和基本理念。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就是我们解读文化自信不断演进的索引。

经过20多年的岁月淬炼,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携着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一度曲高和寡的民乐在2016年艺术节开幕式推出了《海上生民乐》。远古先人旷野丛林中吹起的骨笛,缭绕在《诗经》字里行间的静好典雅的琴瑟,高山流水,穿越几千年的岁月回响在浦江上空。2018年开幕演出的交响乐《创世秘符》让世界在轰鸣的旋律中,感受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神话系统的瑰丽奇幻的东方神话系统,感受到为中外认知认同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浪漫气息。交响乐《女书》一经艺术节推出,不久就参加智利、澳大利亚、芬兰、匈牙利等国家艺术节演出,赋予了中国古典艺术实现现代转换、现代传播的文化自信。而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联合制作,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春之祭》,首度亮相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就赢得满堂喝彩,成为今年该艺术节票房最高的剧目之一。

跨越东西文化的壕沟,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的文艺创作,已经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面向未来

我们的文化胸怀更开放

开放,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最为基本的文化品格,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艺术节举办的初期,因为当时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对当时世界艺术的全貌还比较陌生,全球艺术的信息掌握得也不那么全面,文化的开放尚未达到理想的境界。随着时间推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文化视野更开阔,文化胸怀更开放,文化立场更坚定。

这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首先表现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入选剧目的版图越来越广袤。20多年来,维也纳爱乐乐团、英国皇家歌剧院、费城交响乐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伦敦交响乐团……美妙的乐音,激越飞扬的舞姿,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观众如痴如醉。许多顶级艺术团体和艺术家、音乐家、指挥家、舞蹈家多次来到上海,成为中国艺术爱好者们熟悉的朋友。本届艺术节期间,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首次集结全院,组成豪华阵容,带着莫扎特的《魔笛》《假扮园丁的姑娘》,上演了一周六场“一台两剧”的演出盛举。

随着文化视野的拓展,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来自捷克、土耳其、立陶宛、波黑、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卡塔尔、埃及、南非、古巴、阿根廷、墨西哥的艺术家们给艺术节带来了世界各国艺术的八面来风。近5年来,艺术节交易会有全球600多家演出机构和团体参加,今年就有450家演出机构团体参与交易。艺术节以她越来越开放的胸怀,成为世界艺术家们近悦远来、争奇斗艳的盛大节日。

这种更加开放的文化姿态还表现在艺术风格空间的日益扩展。艺术节开放的大门,让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纷至沓来,极大地拓宽了中国观众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趣味,也使中国艺术家看到了世界艺术前沿发展的最新态势,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无论在舞台呈现还是表演上仍然有着巨大的回旋空间。《大河之舞》让我们认识到,舞剧还可以用踢踏舞的节奏变化传达诗意内涵,超越传统观念中既定的“剧”的可能。德国德累斯顿马戏剧院在默剧里综合了滑稽、哑剧、杂耍、音乐、歌舞而没有一句台词,直接以动作行为打开了歌德的巨著《浮士德》。

开放的文化场域,丰富、提高了我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了我们的剧目积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只有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才能广泛吸纳人类所有优秀的文化创造,借以不断提升我们文艺创作的品质,为人民大众提供他们需要的源源不断的优质的精神产品。

建设未来

我们的文化制度更完善

文化的自信和开放需要制度的保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直努力以一种制度架构推进艺术节向着未来健康有序发展。艺术生产有自己的瞬间性、偶发性、不可预知性,文化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艺术的独特规律,而且只有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才能行之有效。制度体现的是文化的执行力,是强化艺术繁荣的框架和管道。

2012年创办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从一开始的委约创作到日后为期7天的青年艺术畅想周,无论申报、遴选、创作、演出还是推广,逐步优化,7年才形成了完整有效的“制度链”。先后委约全球85位华人青年艺术才俊推出71部原创作品,把他们的优秀原创作品投放到世界的大舞台上。本届艺术节“青年畅想周”期间,120多场演出、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令上海戏剧学院内外变成了青春沸腾的欢乐海洋。为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艺术节以分会场、文化周、合作论坛多种制度化的举措,把文化的热力辐射到江浙皖,升华彼此文化的互补性,形成艺术节文化良好的谐振效应。而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本届艺术节期间,“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也渐趋体制化、长效化,赢得了相关国家的理解和友谊。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要让高雅艺术走进人民大众,使人民大众成为文化享受、文化参与的主体,除了惠民的低价票,艺术节还用创意满满的“艺术的天空”把广阔的社会,把街道、社区变成了没有围墙的“蓝天下剧场”。小提琴大师祖克曼、女高音歌唱家乔治乌和柏林广播合唱团纷纷走出音乐厅,来到户外,为普通市民演出。此前,许多中外艺术家都曾在艺术天空感受到中国观众对于文化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

21岁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赢得了国内外艺术家的芳心,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写着“和平、友谊”的名片。她将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